2024年最新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北師大版電子書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最新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北師大版電子書篇一
例題 如圖所示,一棵大樹在一次強烈臺風中于離地面10m處折斷倒下,樹頂落在離樹根24m處. 大樹在折斷之前高多少?
(教師板演解題過程)
1.基礎鞏固練習:
求下列圖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積或未知邊的長度(口答):
2.生活中的應用:
小明媽媽買了一部29 in(74 cm)的電視機. 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后,發現屏幕只有58 cm長和46 cm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嗎?你能解釋這是為什么嗎?
意圖:練習第1題是勾股定理的直接運用,意在鞏固基礎知識.
效果:例題和練習第2題是實際應用問題,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意在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
教師提問:
1.這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知識和思想方法?
2.對這些內容你有什么體會?與同伴進行交流.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總結:
1.知識: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如果用 , , 分別表示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和斜邊,那么 .
2.方法:(1) 觀察—探索—猜想—驗證—歸納—應用;
(2)“割、補、拼、接”法.
3.思想:(1) 特殊—一般—特殊;
(2) 數形結合思想.
意圖:鼓勵學生積極大膽發言,可增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效果:通過暢談收獲和體會,意在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增強不斷反思總結的意識.
內容:布置作業:1.教科書習題1.1.
2.觀察下圖,探究圖中三角形的三邊長是否滿足 ?
最新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北師大版電子書篇二
1
內容:投影顯示如下地板磚示意圖,引導學生從面積角度觀察圖形:
問:你能發現各圖中三個正方形的面積之間有何關系嗎?
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發現:
結論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為邊長的小正方形的面積的和,等于以斜邊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
意圖:從觀察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地板磚入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對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結論1,為探究活動二作鋪墊。
效果:1.探究活動一讓學生獨立觀察,自主探究,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2.通過探索發現,讓學生得到成功體驗,激發進一步探究的熱情和愿望。
內容:由結論1我們自然產生聯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該性質呢?
(1)觀察下面兩幅圖:
(2)填表:
a的面積
(單位面積) b的面積
(單位面積) c的面積
(單位面積)
左圖
右圖
(3)你是怎樣得到正方形c的面積的?與同伴交流(學生可能會做出多種方法,教師應給予充分肯定)。
學生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
如圖1,將正方形c分割為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
方法二:
如圖2,在正方形c外補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形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積減去四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
方法三:
如圖3,正方形c中除去中間5個小正方形外,將周圍部分適當拼接可成為正方形,如圖3中兩塊紅色(或兩塊綠色)部分可拼成一個小正方形,按此拼法。
(4)分析填表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通過分析數據,歸納出:
結論2 以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為邊長的小正方形的面積的和,等于以斜邊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
意圖:探究活動二意在讓學生通過觀察、計算、探討、歸納進一步發現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質.由于正方形c的面積計算是一個難點,為此設計了一個交流環節.
效果:學生通過充分討論探究,在突破正方形c的面積計算這一難點后得出結論2.
內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邊長 , , 來表示上圖中正方形的面積嗎?
(2)你能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度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嗎?
(3)分別以5厘米、12厘米為直角邊作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測量斜邊的長度.2中發現的規律對這個三角形仍然成立嗎?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如果用 ,? 分別表示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和斜邊,那么。
數學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國最早發現的,中國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較短的直角邊稱為勾,較長的直角邊稱為股,斜邊稱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文獻中又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
意圖:議一議意在讓學生在結論2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得到勾股定理。
效果:1.讓學生歸納表述結論,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2.通過作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最新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北師大版電子書篇三
1、理解極差的定義,知道極差是用來反映數據波動范圍的一個量。
2、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1、重點: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2、難點:本節課內容較容易接受,不存在難點。
教材第xxx頁引例的意圖。
(1)、主要目的是用來引入極差概念的。
(2)、可以說明極差在統計學家族的角色——反映數據波動范圍的量。
(3)、交待了求一組數據極差的方法。
引入問題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烏魯木齊和廣州的氣溫情”為了更加形象直觀一些的反映極差的意義,可以畫出溫度折線圖,這樣極差之所以用來反映數據波動范圍就不言而喻了。
本節課在教材中沒有相應的例題,教材第xxx頁習題分析。
問題1可由極差計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較大,結合本題背景可以說明該村貧富差距較大。問題2涉及前一個學期統計知識首先應回憶復習已學知識。問題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
1、一組數據:473、865、368、774、539、474的極差是,一組數據1736、1350、-2114、-1736的極差是.
2、一組數據3、-1、0、2、x的極差是5,且x為自然數,則x= .
3、下列幾個常見統計量中能夠反映一組數據波動范圍的是( )
a.平均數b.中位數c.眾數d.極差
4、一組數據x 、x …x的極差是8,則另一組數據2x +1、2x +1…,2x +1的極差是( )
a. 8 b.16 c.9 d.17
答案:1. 497、3850 2. 4 3. d 4.b
最新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北師大版電子書篇四
為使學生學好代數、幾何的基礎知識,具備當代社會中每一位公民適應日常生活、參加社會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算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形成數學創新意識,特制定本學科教學計劃。
本學期數學教材內容包括:
第一章《生活中的軸對稱》、第二章《勾股定理》、第三章《實數》,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認識》,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標系》,第六章《一次函數》,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組》。
第一章《生活中的軸對稱》的主要內容是研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及其應用。其重點是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第二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內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應用。其中勾股定理的應用是本章教學的重點。
第三章《實數》主要內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實數的概念和運算。本章的內容雖然不多,但在初中數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的教學重點是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教學難點是算術平方根和實數兩個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認識》主要內容是通過可能性的大小認識概率,并進行簡單的概率計算。概率計算是本章教學的重點。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標系》主要講述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的確定,會找出一些點的坐標。
第六章《一次函數》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函數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數的圖像和表達式,學會用一次函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其中一次函數的圖像的表達式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組》要求學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一些實際的問題。
初二(3)班共有學生44人,從上學期期未統計成績分析,及格人數為人,優秀人數為人,這個班的學生中成績特別差的比較多,成績提高的難度較大。從上學期期末統測成績來看,成績是分,差的分,這些同學在同一個班里,好的同學要求老師講得精深一點,差的要求講淺顯一點,一個班沒有相對較集中的分數段,從幾分到多分每個分數段的人數都差不多,這就給教學帶來不利因素。
1、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經歷觀察折疊剪紙圖形欣賞與設計等數學活動過程,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通過豐富的生活實例認識軸對稱,探索它的基本性質,理解對應點所連的線段被對稱軸垂直平分的性質。
3、探索并了解基本圖形的軸對稱性及其相關性質。
4、能夠按要求作出簡單平面圖形經過軸對稱后的圖形;探索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系,并能指出對稱軸。
5、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能利用軸對稱進行一些圖案設計,體驗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豐富的文化價值。
1、經歷探索勾股定理及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條件的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2、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掌握判斷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條件,并能運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4、通過實例了解勾股定理的歷史和應用,體會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1、讓學生經歷數系擴張探求實數性質及其運算規律的過程;從事借助計算器探索數學規律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動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估算的意義,掌握估算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數感和估算能力。
3、了解平方根立方根實數及其相關概念;會用根號表示并會求數的平方根立方根;能進行有關實數的簡單運算。
4、能運用實數的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1、經歷“猜測——驗證并收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活動過程。
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了解概率的意義,體會概率是描述不確定現象的數學模型,發展隨機觀念。
3、能對兩類事件發生的概率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設計符合要求的簡單概率模型。
4、進一步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發展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1、從事對現實世界中確定位置的現象進行觀察分析抽象和概括活動,經歷探索圖形坐標變化與圖形形狀變化之間關系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形結合意識形象思維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
2、認識并能畫出平面直角坐標系;在給定的直角坐標系中,會根據坐標描出點的位置,由點的位置寫出它的坐標。3、能在方格紙上建立適當的直角坐標系,描述物體的位置;能結合具體情境靈活運用多種方式確定物體的位置。
4、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感受圖形變化后點的坐標的變化合格點坐標變化后圖形的變化。
1、經歷函數一次函數等概念的抽象概括過程,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經歷一次函數的圖像及其性質的探索過程,在合作與交流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2、經歷利用一次函數及其圖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經歷函數圖像信息的識別與應用過程,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3、初步理解函數的概念;理解一次函數及其圖像的有關性質;初步體會方程和函數的關系。
4、能根據所給信息確定一次函數表達式;會做一次函數圖象,并利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1、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過程,體會方程的模型思想,發展學生靈活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有關概念,會解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組;能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能檢驗解的合理性。
3、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圖像解法,初步體會方程與函數的關系。
4、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消元思想,從而初步理解化未知為已知和化復雜問題為簡單問題的化歸思想。
抓好教育理論特別是最新的教育理論的學習,及時了解課改信息和課改動向,轉變教學觀念,形成新課教學思想,樹立現代化、科學化的教育思想。多聽聽課,向其它老師借簽學習一些優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
為了搞好教學工作,以課程改革的思想為指導,根據學校的工作安排以及初二的數學教學任務和內容,做好學期教學工作的總體計劃和安排,并且對各單元、各課題的進度情況進行詳細計劃。
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做好初中各階段的總體備課工作,對總體教學情況和各單元、專題做到心中有數,備好學生的學習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寫好每節課的教案為上好課提供保證,做好課后反思和課后總結工作,以不為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愛因斯曾經說過:“興趣是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結合教學內容,選一些與實際聯系緊密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去解決,教學組織合理,教學內容語言生動。相盡各種辦法讓學生愛聽、樂聽,以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立學習小組,實行組內幫輔和小組間競爭,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及自學能力。注重雙基和學法指導。積極應用嘗試教學法及其他新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
精批細改好每一位學生的每份作業,學生的作業缺陷,師生都心中有數。對每位同學的作業訂正和掌握情況都盡力做到及時反饋,再次批改,讓學生獲得了一個較好的鞏固機會。
全面關心學生,這是老師的神圣職責,在課后能對學進行針對性的輔導,解答學生在理解教材與具體解題中的困難,指導課外閱讀因材施教,使優生盡可能“吃飽”,獲得進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時掃除學生障礙,增強學生信心,盡可能“吃得了”。積極開展數學講座,課外興趣小組等課外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發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新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北師大版電子書篇五
1.了解方差的定義和計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3.會用方差計算公式來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
1.重點:方差產生的必要性和應用方差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理解方差公式
3.難點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比較復雜,學生理解和記憶這個公式都會有一定困難,以致應用時常常出現計算的錯誤,為突破這一難點,我安排了幾個環節,將難點化解。
(1)首先應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確學生很難對本節課內容產生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多舉幾個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選擇儀仗隊隊員、選擇運動員、選擇質量穩定的電器等。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生活中為了更好的做出選擇判斷經常要去了解一組數據的波動程度,僅僅知道平均數是不夠的。
(2)波動性可以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出來?第一環節中點明了為什么去了解數據的波動性,第二環節則主要使學生知道描述數據,波動性的方法。可以畫折線圖方法來反映這種波動大小,可是當波動大小區別不大時,僅用畫折線圖方法去描述恐怕不會準確,這自然希望可以出現一種數量來描述數據波動大小,這就引出方差產生的必要性。
(3)第三環節教師可以直接對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釋,波動大小指的是與平均數之間差異,那么用每個數據與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整體的波動大小可以通過對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一個統計量,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程度和課堂時間決定是否介紹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其他統計量。
1.教材p125的討論問題的意圖: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2).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計算公式作鋪墊。
(3).介紹了一種比較直觀的衡量數據波動大小的方法——畫折線法。
(4).客觀上反映了在解決某些實際問題時,求平均數或求極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方差的意義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設計意圖:
(1).例1放在方差計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數據波動大小的規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時復習,鞏固對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題步驟也為學生做了一個示范,學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決其他類似的實際問題。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選擇一些更時代氣息、更有現實意義的引例。例如,通過學生觀看2004年奧運會劉翔勇奪110米欄冠軍的錄像,進而引導教練員根據平時比賽成績選擇參賽隊員這樣的實際問題上,這樣引入自然而又真實,學生也更感興趣一些。
教材xxx例x在分析過程中應抓住以下幾點:
1.題目中“整齊”的含義是什么?說明在這個問題中要研究一組數據的什么?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齊即波動小,所以要研究兩組數據波動大小,這一環節是明確題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個統計量,為什么?學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數,因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這個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利用方差計算步驟。
3.方差怎樣去體現波動大小?
這一問題的提出主要復習鞏固方差,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規律。
1.從甲、乙兩種農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別測得它的苗高如下:(單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問:(1)哪種農作物的苗長的比較高?
(2)哪種農作物的苗長得比較整齊?
2.段巍和金志強兩人參加體育項目訓練,近期的5次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誰的成績比較穩定?為什么?
測試次數1 2 3 4 5
段巍13 14 13 12 13
金志強10 13 16 14 12
參考答案:1.(1)甲、乙兩種農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齊
的成績比xx的成績要穩定。
最新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北師大版電子書篇六
貫徹《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改變學習方式為目的,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目標,,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探索有效教學的新模式。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共x章,xx大節。
“三角形”我們并不陌生,但是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如何證明和怎樣運用這個結論求出多邊形的內角和,這些問題可以在本章中得到解決,而且能學到研究幾何圖形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全等三角形”會帶領同學們認識形狀、大小相同的圖形,探索兩個三角形形狀、大小相同的條件,了解角平分線的性質。
在我們周圍的世界,會看到許多對稱的現象,怎樣認識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十三章“軸對稱”會告訴答案。
在“整式的乘除與因式分解”中,我們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解決更多與數量關系有關的問題,加深對“從數到式”這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的認識。
我們知道數有整數和分式之分,式也有整式和分式之別。在“分式”這章中你將看到分數的影子。學習了分式,你會認識到它是我們研究數量關系并用來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
1、認真學習鉆研新課標,掌握教材,編寫好“教案”“學案”。
2、認真備課,爭取充分掌握學生動態。
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做好各章節的總體備課工作,對總體教學情況和各單元、專題做到心中有數,備好學生的學習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寫好每節課的教案為上好課提供保證,做好課后反思和課后總結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
3、認真上好每一堂課。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愛因斯曾經說過:“興趣是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結合教學內容,選一些與實際聯系緊密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去解決,教學組織合理,教學內容語言生動。想盡各種辦法讓學生愛聽、樂聽,以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落實每一堂課后輔助,查漏補缺。
全面關心學生,這是老師的神圣職責,在課后能對學進行針對性的輔導,解答學生在理解教材與具體解題中的困難,指導課外閱讀因材施教,使優生盡可能“吃飽”,獲得進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時掃除學習障礙,增強學習信心,盡可能“吃得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發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5、積極與其它老師溝通,加強教研教改,提高教學水平。
6、經常聽取學生的合理化建議。
7、深化兩極生的訓導。
八年級是承上啟下的非常關鍵的一年,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養成在此一舉。因此,在教學中要密切注意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引導,使好的更好,差的迎頭趕上。盡可能多的抓學生,面廣,量大,同時也要注意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任務。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