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班教育隨筆常規培養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班教育隨筆常規培養篇一
我蹲下來,仔細瞧,小桌子上花花綠綠的,到底貼上了什么?我還沒來得及問孩子,幾個孩子就爭先恐后地告訴我:“教師,這是用紙剪的花,它可漂亮了,這是我畫的小兔子……。”他們的知識還真豐富。
孩子就是孩子,對一切事物都感興趣。沒想到孩子們如此喜歡貼圖,看來,孩子們所喜歡玩的東西,必須有它的理由和道理。今節活動正好是美術課,隨機教育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何不抓住孩子們感興趣的事物,讓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呢!
于是我大膽設想,對孩子們說:“你們覺得貼圖這么好玩,都很喜歡它,那我們來比賽好嗎?看誰想出的花樣最多,就獎勵他小紅花,教師期待你們更好的表現。”孩子們一聽,更來勁了。
我發現最不愛畫畫的玲玲也快速的粘貼起來。我不僅僅讓孩子們把紙粘貼在紙上,并且我還準備了雞蛋皮、飲料瓶、糖紙等廢舊材料。讓孩子們自由選擇才料,來用涂好的紙片在上頭粘。不一會粘完畫的幼兒快速的來到我的身邊讓我欣賞他的作品。輕輕高興地說:“教師,快看我的蘋果花”,真的,我仔細一看,還真像。我趕緊表揚他:“輕輕,你真棒!”這時玲玲跑來說:“快看我用雞蛋皮做的小孩臉”,小靜嚷嚷著看他用飲料瓶做的大樹,婷婷讓我看他的蝴蝶花,并且孩子們一個個的比著,孩子們看到自我獨出心裁的作品,心里那股自豪勁甭提了。
與此同時,我沒忘記提醒他們:小椅子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惜它、保護它,要堅持它的干凈、整潔,此刻活動室里成了美的樂園、想象的海洋。
小班教育隨筆常規培養篇二
經過寒假,班級里的自然角因為缺少照顧慢慢缺少了生機,每到開學的時候我們都會繼續發動家長帶一些植物來幼兒園,因為老師們都覺得讓小班的孩子動手種一盆小植物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們的主觀意識往往會讓我們代替孩子做一些決定。近來天氣不錯,幼兒園里鮮花盛開,孩子們看著我們教室里那幾盆不太好看的植物有些不滿。“老師,我們去花園里吧,那里漂亮。”“老師,我們把花園里的花采一點到教室打扮一下吧。”“花園里的花又不是我們種的,不能采的,采掉了就不好看了。”“那怎么辦?我們的教室里的小花都不好看的。”這些都是孩子們的話語,從中我感受到孩子們迫切希望我們的自然角也能美起來。
“我們自己來種一盆小植物吧。”我的話音剛落,搭班的阿姨就覺得我在異想天開“他們能行嗎?”小家伙們聽到我的話都來了勁頭,呼聲一個比一個高。“我們行的。”“我們自己種。”“我們種什么呢?”“種在哪里啊?”……孩子們又開始了七嘴八舌的討論,對種植充滿了興趣。看到孩子們那么起勁,阿姨也加入我們的行列中:“我家里有一些花生,能種嗎?”“當然可以,我們就來種花生。”我定下了種植的內容,孩子們開始期待明天,盼望這明天快點來,回家的時候都不忘記提醒阿姨明天一定要帶花生來。
明天很快就到了,一些孩子早早來到幼兒園,大家看到阿姨為我們帶來的花生后都別提多興奮,不停催促我快點種,快點種。搭班的張老師為大家提供了回收來的大小一樣的塑料小杯子,并且都細心的在杯底鉆了小洞洞,有的孩子看著杯底的洞洞有些不滿:“老師,杯子是壞的。”“有洞洞才好,花盆地下都有洞洞的,水好流出去呀。”一個聲音出現在大家中,有的孩子跑去看自然角里的空花盆“真的,真的,真的都有洞洞的。”這下大家都放心的拿走小杯子。
“我們去放泥土。”我一聲令下,孩子們都爭前恐后的來到戶外,有的孩子迫不及待用手抓著泥土放在小杯子里,但是好像不太方便。“我來幫幫你們吧。”我一邊說,一邊用小鐵鏟翻動泥土,把硬硬的泥土鏟松了,這些孩子們裝泥土方便了許多,有的孩子找來工具,用廢舊的小勺子來裝泥土,你用好了給我用,我來幫你加一點,一勺勺的泥土很快裝滿小杯子。大家都裝快裝滿一杯泥土的時候,有的孩子意識到花生還沒有放進去,于是大家立刻去找阿姨,每人從阿姨那里要來4、5顆花生,小心翼翼放在小杯子里。
“澆點水吧,沒有水,小種子不會發芽的。”阿姨在一邊建議著。張老師也為大家端來一盆水,拿來幾個小杯子。“我來幫你澆點水。”“我用好小杯子再給你啊。”孩子們輪流給自己的小種子澆著水。大家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小種子能快點喝水,但是用來澆水的小杯子數量卻不多。“排好隊,等一等。”“排好隊很快就能輪到的。”“我棒你澆水,把你的杯子給我吧。”孩子們互相幫助給小花生種子澆著水。“你的水澆太多了,倒掉一點吧。”“你澆點太少了,我再幫你加一點。”孩子們的幫助合作行為充分體現。
每人一盆,大家都種好了,張老師細心的為孩子們準備了頭像標記,在每個小花盆里插上孩子的照片,方便孩子辨認和照顧。這下自然角又熱鬧起來。每天早上早來園的孩子都會第一時間去看看小種子有沒有發芽,看看是不是需要澆水,澆完自己的還幫朋友的也澆點水……
“小班的孩子不會合作,他們都是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和同伴一起共同使用一樣材料”,這些話經常在我們的耳邊響起。也許小班上期,我們的孩子真的是這樣,不太會和同伴合作,一起游戲,共同使用材料,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隨著我們日常教育過程中的慢慢引導,到了小班下期,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在無意中流露出和同伴合作的意識和行為。
在種植花生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孩子漸漸發展起來的合作意識,也許那只是簡單的幫助的行為,但是關注到同伴,愿意幫助別人不也是我們對孩子培養的方向嗎?善于捕捉孩子的無意行為,進行大大的引導教育是我們老師需要做的,所以在種植過后,我對在活動中幫助他人、會和同伴一起使用工具的孩子們大大表揚,強化孩子們幫助他人的意識,與他人合作的意識。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主動加入到幫助、合作的行列中,對自然角的關注也會更多。
小花生,給孩子帶來的收獲是大大的,在沒有收獲花生發芽的喜悅之前,我們的孩子已經收獲了和同伴一起種植的快樂,收獲了幫助同伴的快樂,收獲了種植的經驗,讓我們與孩子一起在等待中體會收獲的快樂。
小班教育隨筆常規培養篇三
俊俊在班里是一個性格孤僻的孩子,入園后他總是不愿與教師交流,不愿意與小朋友在一齊,寧愿一個人縮在墻角,拒絕參加一些游戲活動,總以審視的眼光來關注周圍的人和事,有時還采取抵觸情緒,不愿從“自我中心”中走出來,并且自尊心很強!他每次小便總是害羞不愿與教師講。我們對他采取了很多的辦法,可是效果不是很大,他還是很孤僻。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師,而教師又是孩子的領路人和心目中的權威。漸漸地蔓延、擴散,從而產生錯誤的心理定勢,引發出人際關系障礙和許多行為上的困擾,妨礙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這些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病態心理如果不能及時而正確的治療,可能會危害終身。
幫忙孩子們消除自卑感,父母和教師要注意不要輕率地隨意貶低他們的本事或品質,以免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給予褒揚和鼓勵。孩子自我也要有“我能行”的一種信念,恰到好處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我的心田上播種自信。
玩具是孩子的最愛,每一天區域活動時間總有10幾個孩子在建構區玩的不亦樂乎,可是玩完玩具后總有孩子不把玩具收拾好就到另一個區域玩去了,教師不得不跟在后面收拾。怎樣辦呢怎樣糾正孩子不好的習慣呢
我想了想,于是在班里開展了一個“玩具要回家”的游戲,我事先錄制好了表揚的語言和哭的聲音,游戲中能收拾好的孩子就能得到玩具娃娃的表揚,并獎勵一個貼花,落下玩具的孩子媽媽就哭,孩子們在游戲中玩得不亦樂乎,在不知不覺中糾正了不良的壞習慣。
經過游戲孩子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玩具玩完后必須要送回家,不然他見不到媽媽會很悲痛很難過的。
經過觀察我發現他異常喜歡幫忙小朋友做一些整理性的事情,如幫別人收地墊、整理圖書等。于是我把一些活動后的整理工作有意識地交給淼森去完成,他高興極了,每次工作得都異常認真,他的舉動也贏得了小朋友的贊揚。同時他在對自我的約束本事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我只是為淼森供給了一個機會,使他感到:我對自我感興趣的事有本事做好,我能夠幫忙小朋友,我在班里有很重要的位置。鼓勵是給孩子一個機會表現自我的本事,向自我證明他是環境中的一個有效分子,他的行為能夠給自我和別人帶來進取的影響。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陽光。在鼓勵的作用下,孩子們會認識自我的潛能,不斷地發展!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孩子的自信從教師和小朋友的認可開始,你做到了嗎?
小班教育隨筆常規培養篇四
幼兒在日常活動中,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小事,如果能適時幫助孩子,正確指導孩子,那么孩子將會在這無數的小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一次戶外活動時,樂樂和洋洋(化名)同時拿著一個球,誰也不肯讓,我說:“是誰先拿的誰先玩。”可他們兩都說是自己先拿到的。我猜想,他們兩個一定都很想玩這個球,便啟發他們說:“你們看,姍姍和奇奇(化名)兩個人玩一個球多開心呀,你們兩個也可以一起玩球呀!”兩個孩子愉快的答應了。可在玩的過程中,卻始終看見他們倆一個人抱著球跑,另一個人追。這樣的游戲算兩個人一起玩球嗎?他們兩個雖然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議,可實際行動卻告訴我,他們倆不想一起玩一個球。
我的腦海中浮現出這樣兩則小故事:一位母親拿來兩個大小不一的蘋果請自己的兩個孩子吃,弟弟搶先說:“要最大,最紅的”母親瞪了一眼,責備說:“要把好東西讓給別人,別只想著自己。”哥哥靈機一動說:“我要最小的,把大的給弟弟。”母親表揚了哥哥,并將大的蘋果獎給了哥哥。從此,哥哥學會了說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最終走進了監獄。
同樣的情景,母親說:“誰都想得到大的蘋果,現在讓我們來做一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兩快,每人負責一塊,誰干得又快又好,誰就吃又大又紅的蘋果。”最后,孩子通過努力得到了最大最紅的蘋果,也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要努力。兩則小故事的情景相同,由于母親的教育方式不一樣,結果也完全不一樣。
從分蘋果的小故事中,讓我領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教育,不僅僅是在傳授一個道理,而是讓受教育者在你傳授的道理中學會辨別是非,學會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我想,他們一直不能共同玩一個球,是因為他們始終還是認為球是自己先拿到的,應該歸自己玩。要想讓他們共同玩一個球,必須解開這個心結。
我走到他們旁邊問到:“你們倆愿意一起玩球嗎?”
“我想投球,可揚揚非要拍球。”樂樂說,
“那怎么辦呢?”我問,
“我先拍,拍一會兒再把球給他投。”揚揚說,
“不,我先投。”樂樂也不甘示弱。
問題又回到了這里:誰先玩球?
“你們倆都想先玩,我們用比賽的方式來決定,誰贏了,誰先玩,行嗎?”
“好!”
和他們商量后決定,把球放到一個指定的地點,誰先跑到指定地點拿到球誰就先玩,玩一會讓給另一個人玩。就這樣,兩個孩子也欣然接受了結果。再玩球時,揚揚拍球,樂樂在一旁幫他數數,當揚揚連著拍了很多次時,樂樂開心的在一旁鼓掌。揚揚投球時,樂樂站在一旁……
當然,玩球的事只是一件小事,但孩子的成長,正是由生活中這一件件小事的積累,形成了他們的人生觀和對生活的態度,可見正確的引導和適時地教育在孩子們的成長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真可謂是生活無小事,教育無小事。
小班教育隨筆常規培養篇五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有時我們會看到這樣的鏡頭:教師在組織幼兒晨間活動、戶外游戲、教學活動時,不少孩子出了汗,有的還流著鼻涕,坐姿各異,但老師卻容易忽視這些現象未能抓住這些偶然事件開展隨機教育,從而錯過了一個個良好的教育時機。如果我們的頭腦里建立起了隨機教育的觀念,善于捕捉各種隨機教育的機會,并加以利用,那么教育有時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就應重視發揮各種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幼兒教育中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尤其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幼兒進行有計劃的系統教育,更要注重對幼兒的隨機教育。
我班的王曉芳小朋友特別聽話,上課非常認真,也不跟別的小朋友胡鬧。就是有一點,平時沉默寡言,不愛說話,總喜歡自己一個人靜靜的玩。
我知道這個孩子不善交往,必定會為她的將來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我決定給她改掉這個壞毛病。我首先鼓勵別的小朋友主動和她玩。問她:別的小朋友和你玩你高興嗎?那你去跟別的小朋友玩,他們會怎樣呢?她很快就明白了我的意思,并也主動的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過了一段時間王曉芳小朋友開朗多了,也愛說愛笑了,還交了好幾個小朋友呢。我真替她高興,家長對她的改變也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