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一
有幸在假期拜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名作,這本書以往被我打開,又關上了好多次。這次最終下定決心來閱讀它,但遺憾的是我才疏學淺,所以只能做個膚淺的書評了。
這本書的兩條線索,安娜和列文。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人物,實際上卻在處處呼應對照。他們都是那個時代里,有著與同類人不一樣的思想和行為,因而顯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歡安娜。喜歡安娜的美,喜歡安娜的智慧,喜歡安娜的勇敢。也喜歡她的瘋狂,她的為愛偏執,她的不顧一切。
也許是我還太年輕,已婚婦女的出軌行為并沒有讓我喪失對她的好感,也不能夠引發我與當時上層社會對她的反感的認同。相反,書中描述安娜以及她與伏倫斯基之間的選擇,讓我振奮,讓我激動,讓我欣喜!
哦!安娜!離開卡列寧吧!他是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你被禁錮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倫斯基的懷抱里!快沉浸于愛的海洋!你值得這一切.....
我還是個學生,未曾體驗過什么刻骨銘心的感情,更別談婚姻二字了。所以,我對于婚姻的定義也許就更為偏頗了。我總覺得:婚姻,應當有了感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夠理解為什么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為什么兩個不相愛的人卻能夠結合在一起。
安娜與弗倫斯基大吵的那一節,我看得心驚膽戰。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的感情因為爭吵而變得越來越冷淡,我捧著書卻無能為力!哦,多想鉆進書本告訴他們倆,你們是太愛對方才會這樣!安娜沒有安全感,動不動就要發火,伏倫斯基卻認為她越來越無理取鬧....最終,安娜選擇了臥軌自殺。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列車站臺,而結束也是在列車站臺。
我也很喜歡列文。喜歡他的害羞,喜歡他的真誠,喜歡他滿滿的職責感。作為男人,他難免顯得有一點不懂情調。但他是那么的專一,那么堅定的愛著吉娣,從一而終。
還記得,以前列文跟奧勃朗斯基討論過關于一個男人有家室,卻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景。列文說:“我不理解,一個吃飽了飯的人為什么還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奧勃朗斯基說:“正是因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顯得誘人。”兩個人的交流也體現了兩個人不一樣的婚姻觀。不管奧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個女人最終都會選擇像列文這樣的,雖然不浪漫,但卻很有安全感的人。
書的最終,關于列文的信仰我讀得囫圇吞棗,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殺的情節中了....期望以后還有機會再多讀幾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一樣階段讀,讀同樣的書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書沒變,但人在成長。加油,共勉。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二
擅長描寫心理的作家總是使我很敬佩,要么是聰明,洞悉人的心思,要么是自己本身心思細膩,內心戲很多。
關于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個極力想要裝出眼里堅決,卻只流露出困惑痛苦;一個想要裝出溫順可憐,卻依然容光煥發。
“裝”就已經把兩人所處的情景,以及內心的活動很顯然的描繪了出來,這場景,其實不少見,這其中,都是可悲的人。
雖然阿爾卡季奇努力想要做個關懷備至的父親和丈夫,但他怎么也記不住他是有妻室兒女的人,他有獨身者的嗜好,他只想按這種方式過活。
基蒂是個太過顯山露水的小姑娘,她的美因不著歲月沁滌而充滿活力,弗隆斯基也是如此,卻在表面的浮華下又多了追逐危險的心思。安娜歷經世事的美麗與哀愁對弗隆斯基有種近乎離經叛道的吸引力。
在舞會里的場景,翻天覆地的心理活動,幾場戲,如果此處拍成電影,一定很有意思
至少那一刻的弗隆斯基是真誠的,懷著滿腔赤誠,愿意放下一切與安娜奔走紅塵
關于贊美作家
托爾斯泰對列文親自參與割草的描寫實在是厲害,那一段看完,讓我油然而生起一種歸隱田間的愉悅感。按時節勞作,任汗水揮發,在他的的筆下,一切都實在是愜意!
沒有認真去了解過這個人,但看書到現在,也許列文是最大限度對自己的投射吧,敏銳的感覺和細致的感情,和對農民的贊頌。這種贊美又和謝爾蓋因為新鮮感和對城市的厭倦而產生的贊美是不同的,列文是打心底里認為自己和農民,和土地是天然一體的。
作家大概都是邏輯很強的人吧,書中多次出現頗具沖突性的辯論,設計政治,哲學,倫理等的方方面面,一個人能寫出對立雙方的縝密推理,不得不讓人傾嘆。
關于阿列克謝,弗隆斯基,和安娜
阿列克謝說過一句話:“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由他去打;有人奪你的上衣,連襯衣也給他”。
對于這句話所反映的阿列克謝的內心世界,我不予置評,只能說成體統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
阿列克謝虛偽么?不,他只是很好的接受了他所受到的教育,并嚴格的秉承著其中的原則,安娜在病危中不也說過“阿列克謝真是個好人啊,他自己還不知道他是個多么好的人呢”。
披上追尋自由的外衣就會高尚一些嗎?我不認為安娜優于阿列克謝。
啊,我似乎陷入了詭辯論的坑里。
阿列克謝在安娜坦白自己的行為以后,他對多莉說過:“我倒寧愿還有懷疑的余地。我懷疑的時候,固然很苦,但卻比現在好。我懷疑的時候,我還有希望;但是現在什么希望都沒有了,可還是懷疑一切。我是這樣懷疑一切,我甚至憎恨我的兒子,有時候簡直不敢相信他是我的兒子。”這是他第一次把內心的煎熬告知于人。縱然他是自私的,卻也實為不幸,忍不住同情。
弗隆斯基的痛苦和羞恥看到后來也說得通了,阿列克謝明朗的,平靜的態度感動了他,使他自己愈發渺小了,他感覺到一種更高的,像是有他這種人生觀的人所望塵莫及的情感,他感到羞恥,屈辱,有罪,而且被剝奪了滌凈他的屈辱的可能。
他一路堅持的很大原因是他自以為偉大的自由愛情,而當他的這份感情由于阿列克謝的原因,使他明白太過卑劣和不值一提的時候,就像一直以來信念的崩塌,這份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安娜最后選擇臥軌的方式正和弗隆斯基第一次見面時有人被火車軋死相呼應。她帶著對所有人的仇恨,抱著懲罰自己和所有人的心倒在了車輪軌道上。最后一瞬間,似是猛然清醒的安娜突然驚訝于自己的行為,想要站起來,卻來不及了。
所有的苦難,虛偽,悲哀和罪惡全都熄滅了。
這一處,使我想起魂斷藍橋里費雯麗在滑鐵盧大橋上絕義無反顧的臉,車水馬龍中帶著同樣絕望的心情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關于影視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三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安娜用自己的生詮釋了這句話。
《安娜。卡列尼娜》講述貴族婦女安娜有著令人著迷的美貌和深刻豐富的精神世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千秋。”作為政府高官卡列寧的妻子,安娜過著世俗眼中的幸福生活。可卡列寧和安娜之間沒有愛情,這在現在看來無疑是不幸的。但在當時的歐洲貴族階層,很多婚姻都是這樣,真正的愛情只會被恥笑和鄙夷。安娜不想安于現狀,她蔑視與卡列寧的婚姻桎梏,并愛上了志趣相投的英俊青年貴族——渥倫斯基。安娜毫無顧忌地追求愛情、自由和幸福,但她不受理性約束的行為,也使自己陷入縱欲的感性誤區,從而付出慘重代價。
渥倫斯基雖然也愛著安娜,但在他的世界里安娜只是他的部分。他的職業和社交讓他回歸現實,讓他無法面對安娜的感情。當安娜意識到渥倫斯基的怯懦自私后,自己的世界也跟著破碎了。安娜認識到愛情和生命的無望,最終選擇了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臥軌自殺。
安娜為什么會臥軌自殺?
在當時的社會,貴族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渴求,無法與強大的封建專制勢力相抗衡,更無力承受來自傳統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擊。安娜的生機勃勃與當時社會的死氣沉沉不相符合。這是形成安娜悲劇的原因之。
梁實秋說過:“快樂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不得,轉為煩惱。有時候,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賦予她生機的是愛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愛情。她的死有社會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愛情至上主義。安娜對感情要求過多,也是形成她悲劇的大原因。
安娜自身性格的局限也是造成悲劇的大因素。“作為柳里克皇室的后裔安娜擁有與生俱來的地位和尊嚴,貴族血統所帶來的種。種特權和優越的地位,使安娜從小就體驗到了高高在上,君臨切的威嚴,而天賦的美麗又使她處處受到人們的青睞。”安娜的偏執與任性,無疑都帶有毀滅性的力量。
她像只撲向愛情之火的飛蛾,任性、可憐,又有種決絕和瀟灑,只求燦然的刻!
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那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天。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四
這本小說有幾條不同的故事線,正如它的開頭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故事發生于十九世紀的`圣彼得堡。
主人公安娜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是近乎完美的,有著美麗又充滿朝氣的容貌,善于社交,在各種社交場合與人交流游刃有余,嫁給了一個地位很高的高級官員卡列寧,有著一個可愛的兒子,過著幸福美滿的貴婦生活。
這大抵是許多人眼中艷羨的生活。
假如沒有遇到伏倫斯基,安娜或許也會安寧的生活一輩子吧。
正是這個生命中突然出現的愛情,讓安娜越發覺得自己的丈夫不順眼,以致于她離開丈夫,與最心愛的兒子分別。追求個性解放,卻始終掙脫不了貴族社會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鎖,當她為了伏倫斯基與全世界為敵時,伏倫斯基卻沒有把她當成全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變得患得患失,最終落得臥軌自殺的結局。
朵莉在發現奧布隆斯基出軌家庭教師后十分的氣氛,在奧布隆斯基請來妹妹安娜當說客,安娜勸朵莉原諒她丈夫的出軌,朵莉的一再忍讓,卻始終沒有等來丈夫的改過自新。
這似乎是隱喻著安娜日后的選擇。
朵莉的妹妹吉蒂曾與伏倫斯基交往密切,在漸漸傾心伏倫斯基時,拒絕了前來求婚的列文,但伏倫斯基自從見到安娜后便不再與吉蒂交往,吉蒂傷心不已,卻錯過了列文。
最終發覺列文還愛著她,便嫁給列文,婚后,列文雖對她百般寵愛,但不知最終嫁給了合適的她是否是真的幸福。
正如開篇所說,不幸的家庭確實各有各的不幸。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定也演繹著許許多多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劇,在看過故事后,望能規避些許。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五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輕輕打開那面塵封的扉頁,我仿佛再次跨越歷史和空間的鴻溝,來到了沙皇的俄國。
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
安娜是一個誠實、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嚴感的女性,當她一經接受渥倫斯基的愛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來的“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了。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劇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
還記得第一次看見安娜·卡列尼娜時,一種異樣的陰霾就籠上了心頭,不是因為她出眾的美貌,而是因為弗倫斯基與她的第一次相會。安娜對真摯愛情的追求與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道德觀念之間的不可調和的沖突,是安娜悲劇的主要原因。托翁如此著筆,定然是要引出一些難解的困境。她將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摯的愛情里,企圖尋到一條道路來徹底解放自己和人格,這種愛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為此,她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譽、社會地位、還有她最深愛的兒子。這種種沖突首先表現在她與丈夫卡列寧的矛盾斗爭中,屬于彼得堡官僚集團的卡列寧是個殘酷無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
安娜,一個上流社會富有家庭的年輕女子,嫁給了年齡懸殊的卡列寧。貌似是收到了混跡官場的丈夫的冷落,才有了外遇,有許多讀者都認為卡列寧的刻板與“唯名是圖”造成了安娜的悲劇。
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說,是一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說,最后的臥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安娜的慘死從多方面揭發和控訴了沙皇俄國特別是它的上流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她的死,是對黑暗社會的一個反抗,她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真摯誠懇的向往,對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今天要求婦女解放的時代,這一種悲劇給我們的啟示,更是深遠而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六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但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樣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感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但是是她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婚的宗教好處,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職責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涌,最終沖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實便是現實,他們的結合,雖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感情。
但是,最后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這個“感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七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歡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感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感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可是,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夢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我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此刻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感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篇八
當初抱有一種不太情愿的心情讀這本書,因為關于愛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并且感覺自己已經不太適合看這類故事了。不過由于托爾斯泰的大名,我還是堅持看了下來。而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一部藝術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實和大部分讀者一樣,我也覺的安娜罪有應得,并且對她的故事不太感興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當我讀到他在上流社會那種笨拙的行為時,便充滿鄙視的態度。他看上去是一個很有思想,很頑固的一個人,但無法適應社會規則,結果就是被社會淘汰,我一點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認可風流瀟灑的奧勃朗斯基。奧勃朗斯基在我看來更懂得生活,既有穩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會的地位,還有情人。這才是社會的產物。
不過如果這本書只能帶給我這種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后來,我越被列文的內心活動所吸引,并開始敬仰那純潔的靈魂,他不為世俗的觀點左右,他接受一個觀點必須要說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對為農民開展教育,以至于他總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執已見。其實不然,他一直致力于解決實際農業問題,并且在尋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為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并且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變得充實。那是一種超脫的境界,是我們這些凡人無法達到的。
在結尾處,列文說:真理一直與我們同行,只是我們沒有發現。這讓我想起來陽明學說,或者陸九淵提出的心即理。其實上天在我們存在的時刻起已經將真理賦予我們,所以說人的內心比大海還要深,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尋找真理,而是修煉自己的內心。列文是如何修煉的呢,通過割草之類的勞動,他在勞動中體會到了真理。
總結一下:我們中國的儒家學派在千年前提出的真理與托爾斯泰提出的真理不謀而合,不同的是儒家信仰天,托爾斯泰信仰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