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千米的認識教案 認識千米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蘇教版千米的認識教案篇一
分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4―第7頁的內容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蘇教版千米的認識教案篇二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這就使得本節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考慮到錦江小學校園及學生的特殊情況,在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實際長度概念時選用學生熟悉的學校周圍的一些環境,這樣既能有效化解難點,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1.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一)復習導入
師:到目前為止,你知道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學習新知
1.認識1千米。
師:你感覺1千米應該有多長?
2.感受1千米。
師:1000個1米有多長?你來猜測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場,走兩圈半就是1千米)
師:請每個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長,說給你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師: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長,你想不想親自到室外去驗證一下?我們一會兒到外面去驗證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樣長。
去室外體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步要勻,路線要直。
(2)數步數時可以用手指幫助計數。
(3)靠路邊行走,注意安全。
(4)完成學習匯報單
回到教室里,說一說走完1千米的感受。
3.估算1千米。
從我們學校門口出發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
4.單位間的換算
(三)鞏固練習
(四)總結階段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寫一篇數學日記———《感受1千米》。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寫:
1. 你眼中的1千米有多長。
2. 走完1千米的路你有何感受。
3. 你所熟悉的哪段路的長度大約是1千米。
蘇教版千米的認識教案篇三
《千米的認識》是人教版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千米,明確千米與米的關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并通過實際測量、走一走等活動感受1千米的長度,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對這些單位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課,將學習長度單位中的“千米”,通過學習,學生會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內容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確估計物體或距離的長度。
3、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探索和合作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
難點、知道米和千米的關系,能進行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你們會用這些長度單位嗎?那好,老師就來考考你們。
在下面的()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1)書桌的高度為80()。
(2)書桌的高度為8()。
(3)數學書的厚度為8()。
(4)我們學校的跑道是50()。
(5)北中小學距太湖縣城約88()。
師:我們在選擇不同的長度單位時,是以什么為依據的呢?要看什么?
師生一起總結方法:要看數字的大小,再結合物體的實際長短判斷選擇大單位還是小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我們一般用米。
師:那要測量更長的距離呢?比如從學校到我們的太湖縣城,用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合適嗎?那么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就小了,我們需要更大的長度單位的出現,這就是千米。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一)發現生活中的千米
1、師:在平時生活中,你若是一個善于發現和觀察的人,你就已經留意到這個長度單位了。
圖一:公路上的里程碑或里程牌
圖二:汽車的速度表盤
圖三:限速標志,理解時速不超過的意思。
圖四:安徽地圖的線段比例尺。
2、師:同學們繼續往下看,讀出下面的信息。
馬拉松比賽的全程長約為42千米;長江全長約為6300千米;磁懸浮列車最高時速可達500千米以上;杭州灣跨海大橋長為36千米。
總結:在測量道路、河流等比較長的距離或交通工具一小時行使的路程時,通常我們用千米作單位。千米可以用符號km來表示。千米又叫做公里。
(二)感受1千米的長度,學習單位間的換算
1、師:公里是平時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長度單位,1公里就是1千米,那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板書:1千米=1000米)雖然使用的長度單位不同,但表示的實際長度是一樣的。
提醒:讀的時候注意停頓,分清讀的是幾千米還是幾米。
2、師:你能用手比劃出1千米的長度嗎?(不能)但是我們能比劃出1米的長度是……因為1千米就是1000米,所以我們需要量幾個這樣的長度才能量出1千米?(1000個)這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
師:請同學們看,這是我們課前量出的10米長度,用了8個人。如果用這樣的長度去量需要幾組這樣的同學?(100組)那需要多少個同學張開雙臂站成一排才是1000米呢?(800個)只是我們沒有這么多三年級的`同學啊。那我們還能用什么代替尺去量呢?有句話叫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我們還可以用腳步去量,這個辦法一個人就能完成,相對還是較簡單實用。這是我們之前走100米的視頻片段,通過測量,走100米,需150步,用時1分半鐘,要走1000米就是走幾個100米?照這樣計算,大約多少步?(1500步,用時15分鐘)
3、師:這是一條環形跑道,如果是一條200米的跑道,需要跑幾圈才是1千米?為什么?用這樣的計算方法,如果是250米跑道,跑1千米要跑幾圈呢?400米跑道呢?思考:我們學校只有50米跑道,那要跑幾個來回才有1千米?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中走一走一千米,體會一千米的長度,課后請同學們真實地去走一走,看看你真實走的來回數和你剛剛在腦中走的數量是否相同。
4、師: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了嗎?(1千米=1000米)
師:請換算下面的單位。
小組內交流,說說各自的想法。
(三)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2、師:相鄰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相同嗎?不同在哪里?
3、小結
五個基本長度單位間的進率: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距離的估算
師:學了這些長度單位,你們說,我們教室的長和寬各有多長,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
師:估計一下,我們教室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吧?在小組內交流,并說說你是怎么估算的?
學生先小組討論,估計教室的長和寬,互說自己估算的方法,全班交流匯報,再測量驗證。
三、鞏固應用
師:你已經掌握了這些長度單位了嗎?
那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做練習六的第一題。
四、課堂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說說你們現在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用你的方法估一估,從學校大門口到你家大約有多遠。
板書設計:
千米的認識
km、公里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000米=1千米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處于學生安全,沒有組織學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動,讓他們切身感受1千米的距離,只是用一般步行速度走100米所用時間,去想象10個100米有多遠,需多長時間,學生對于千米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刻。
蘇教版千米的認識教案篇四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千米,明確千米與米的關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1、 用手勢表示1毫米、1分米的長度。
2、 口答:
50毫米=( )厘米 5米=( )分米
60厘米=( )分米 9厘米=( )毫米
3、 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鉛筆的長15( ) 門高2 ( )
橡皮長40( ) 課桌長60( )
1、 通過投影出示書本第7頁的例3圖,“圖中的情境大家見過嗎?說一說圖中主要說了些什么?”找二至三名學生回答。對,圖上說的是到葉鎮還有21千米,到靈山還有23千米,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2、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情境大家見過嗎?找二名學生說說身邊的類似問題。 你知道千米是個怎樣的長度單位嗎?(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3、 出示例3的圖,如果我們用毫米、厘米、米來作單位好不好?為什么?找一至二名學生回答讓學生說說他們的原因。(很不方便)在什么情況下我們用千米作單位比較方便呢?(明確計量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單位)
做練習二第1、2題
第一題:把每小時行的路程與合適的出行方式連起來,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進行反饋。
第二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2、總結。
蘇教版千米的認識教案篇五
課題:
公頃與平方千米
新授人:
教學內容:教材第82頁例2。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認識平方千米的實際含義,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能進行單位換算。
2、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培養主動探索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平方千米的含義,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準備:小朋友們,你們好,我叫周登玉,你們可以叫我周老師,很高興來到你們班,這節課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完成,你們愿意嗎?(愿意)
(讓學生簡單說一說:生,測量和計算土地面積,通常用公頃作單位。公頃可用符號“ha”表示。師:1公頃有多大?生: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面積這么大,1公頃=10000平方米。非常好,我們來看一看這個題你能完成嗎?)
2、今天這節課,我們還要來學習另外一個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投影出示例2圖片)
3、學生看圖,并讀一讀其中的數據和文字。
同學們,圖中計量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面積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積單位啊?
(揭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平方千米。
二、認識平方千米
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積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紹一下)
我們在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時,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
板書:平方千米可以用符號“km2”表示。你們知道我們國家的領土面積有多大嗎?介紹:大約是960萬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節課,我們認識的公頃是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那請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邊長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
揭示: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長?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繞1個籃球場跑一圈是56米,大約跑18圈。)
1平方千米是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頃呢?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嗎?(學生計算)
4、交流反饋。
指名說一說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頃,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頃。
5、試一試
學生理解題意。這個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別是多少?單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積單位是什么?指出:和千米相對應的面積單位就是平方千米。學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結果。
三、練習鞏固
1、練一練第1題
學生計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換算成平方千米。
2、練一練第2題
學生讀一讀,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頃換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換算成公頃。
3、練一練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4、練習十四第5題 學生理解題意,估計其他四個省的面積。 學生討論并交流。
5、練習十四第6題 學生討論,互相說一說。 全班交流。
6、練習十四第7題
想象物體的實際大小,選擇合適的單位。
四、全課總結 板書設計:
公頃與平方千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蘇教版千米的認識教案篇六
千米的認識。(教材第26頁)
1、明確千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2、知道千米與米之間的關系。
3、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4、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重點:明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難點: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形成正確表象。
課件。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呢?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
師:這些都是較小的長度單位,當測量比較長的距離時,該用什么長度單位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設計意圖:借助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師:關于“千米”這一概念,你們對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千米”也是長度單位,1千米=1000米。
生2:“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是測量比較長的路程時選用的計量單位。
生3:“千米”也叫“公里”。
……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正確,看起來大家對千米的了解還真不少呢。不過剛才大家所說的,都是憑自己的主觀感覺猜測的,那么,到底1千米有多長,需要走多長時間?你們哪位同學估測得最準確,能不能自己想辦法來驗證一下?可以跟小組的同學進行討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驗證方案;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
生1:走一步大約長5分米,走20xx步大約是1千米。從學校門口出發,走20xx步,看走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再計算一下時間。
生2: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沿著100米的跑道走10次,就是1千米,并計算一下時間。(課件出示:教材第26頁右下方圖)
生3:學校運動場的跑道一圈長400米,沿著跑道走2圈半就是1000米。10 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課件出示:教材第26頁例4情景圖)
……
師:根據自己的驗證方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活動。
各小組進行實踐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交流匯報:走1千米大約需要15分鐘。
三、總結提升
師:在本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獲?
學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獲、感受。
四、課堂作業新設計
(考查知識點:對千米的認識;能力要求:掌握并運用千米的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參考答案
課堂作業新設計
要知道沿著這條鐵路線從北京到廣州需要多長時間,首先要確定出行方式,然后確定這種出行方式的運動速度。
步行每小時行4千米,用2313÷4,大約用580小時。
火車每小時行80千米,用2313÷80,大約用30小時。
教材習題
教材第26頁“做一做”
略
板書設計
千米的認識
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
1千米=1000米
教學反思
1、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概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對此概念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通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以前在哪里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還有哪些地方用到過“千米”,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了1千米的概念。
2、考慮到學生對學校附近比較熟悉,所以教師讓學生先猜一猜,哪個地方到學校大約是1千米。通過學生的猜測、比較,得到:“從學校到幼兒園大約是1千米。”然后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通過猜一猜、說一說等活動,學生進一步感悟到了1千米有多長。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從而比較自然地認識“千米”。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對1千米或幾千米有了初步的體驗和感悟。
蘇教版千米的認識教案篇七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教具學具:米尺一張,學校周圍交通圖每小組一張,多媒體及課件一套。
課前活動:
先估一估100米的距離,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離,看看需要走多少步。
沿學校200米操場走一圈,大約要幾分鐘
步行的同學了解一下自己從家走到學校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表象,并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2,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二)教學策略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從教材的設計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改造和組織了教學過程。首先,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教學的融合,讓學生在體驗中發現,在發現中建構,在建構中實踐,在實踐中內化和提升。其次,在采集教學素材時,緊緊抓住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感受,環繞著教學重點"千米的認識",組織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和發現,讓學生在愉悅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構"千米",應用"千米"。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交流導入,引出千米
(一)交流信息
提問:課前老師帶你們去操場了解相關的信息,誰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生交流信息后教師板書:
1,走100米的路大約需要200步。
2,沿學校200米的操場走一圈大約需要3分鐘。
(二)揭示課題
師:剛才同學們匯報的時候用到了一個長度單位――米,如果我們想要測量溫州到杭州的距離,該用什么單位來計量呢(引出千米)
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長度單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書課題)
二,聯系生活,建立表象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1,引導:對于"千米"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長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千米=1000米。
(二)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聯系實際: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否具體說說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可以結合課前了解到的.信息來描述它們與1千米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進行分析,先自己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說一說。(學生能說幾種就幾種)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這樣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約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約20xx步。
方案四:繞學校200米的操場要走五圈。
方案五:繞200米操場走一圈大約3分鐘,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約需要15分鐘。
……
(三)估計1千米的距離
1,初步估計:從我們學校門口出發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
學生估計,師生共同評價
3,想象:請大家閉上眼睛,跟著老師在腦海里把這段路再走一遍。我們從學校門口出發向東經過十字路口,再向北經過建設銀行,又經過小賣部門口,一直向北就來到了甌海第三人民醫院門口。這段路程大約是1千米。
4,體會感受:如果讓我們步行1千米的路,你會有什么感覺
5,進一步估計:(出示一張學校周圍交通圖)
學生獨立操作后交流匯報:(學生能匯報幾種就幾種)
方案一:從學校門口出發一直向西至蟠鳳路口。
方案二:從學校門口出發向西經一幼門口,再向北至經梧田高中。
方案三:從學校門口出發向東經十字路口,再一直向南至溫州中學門口。
……
三,了解用途,體會價值
(一)引導學生舉例
師:千米也稱公里,用字母km來表示。(板書: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理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見到過千米(公路上,摩托車表盤上等)
(二)欣賞生活中的"千米"
師:同學們真是生活中的細心人,老師也從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電腦出示指路標志)甌海實驗小學距溫州世紀廣場約7000米
師問:你看到了什么7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呢你是怎么想的(板書:7000米=7千米)
2,(電腦出示珠穆朗瑪峰山峰圖)珠穆朗瑪峰,高度約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師問: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說說你思考的過程嗎(板書:9千米=9000米)
3,(電腦出示《汽車速度表》)汽車每小時行駛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
4,(電腦出示自行車行駛圖)自行車每小時行駛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5,(電腦出示溫州至杭州高速圖)溫州到杭州高速公路連線全長約410千米。
6,(電腦出示萬里長城圖)我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之一,大約長6700千米。
(三)小結:千米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時行駛的路程,還可以表示比較長的物體長度。
四,實際應用,鞏固新知
(一)應用練習
(二)課外拓展
1,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每小時不能超過()千米,磁懸浮列車每小時可行駛()千米,地球繞太陽每秒運行()千米。馬拉松長跑比賽全程大約()千米。(課后可在父母的幫助下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這些資料。)
2,寫一篇數學日記:《我心目中的千米》
通過課前活動,即為學生課中研究1000米,認識千米提供了想象,折算,感受和思維的現實背景基礎,又解決了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的制約而不便操作的實踐體悟問題,為千米的教學提供了有利的認知階梯。
在"千米"概念的揭示及空間觀念的構建過程中,引導學生把1千米與課前了解到的信息進行聯系,給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參照物,增強了學生對1千米距離的感性認識。
交流活動不僅使學生獲取了有關千米的應用知識,拓展了數學知識視野,而且在實際中進行換算,豐富了學生對原本枯燥的概念"千米"的學習情感,使學生感受了"千米"的數學和生活價值。
課后延伸探索,拓展"千米"價值,教師在落實了教材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后,課末布置了學生課后實踐調查活動,把學生帶向了研究性學習的行為中,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環境。
片段一:初步估計
生1:從學校門口到美能達照相館那里。
師:為什么
生1:因為我家住在梧田街54號,我每天步行回家,不用10分鐘,所以我想1千米肯定比我家還要遠。
師:恩,你說的有道理,不過從學校門口經梧田街再直到美能達照相館那里還不到1000米,大約800米左右。
蘇教版千米的認識教案篇八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千米慨念的建立。
米尺、多媒體及課件一套。
(一)復習導入
1、前幾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場上進行了測量。
(1)下面請同學們邊看屏幕,邊想:我們是用哪個長度單位測量100米的?(米)
(2)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計量長度的單位?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說。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3)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誰能比劃一下1米的長度?一起比劃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
3、說出下列測量活動用什么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厘米)
(2)測量硬幣的厚度。(毫米)
(3)測量課桌的高。(分米)
(4)測量教室的長。(米)
師:如果要測量常熟到蘇州的距離,可以選用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單位來測量呢?
師:用米測量太麻煩了。常熟到蘇州的距離比較遠,而米這個單位較短。那用什么單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長度單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4、學習千米的認識,你們最想了解有關千米的什么知識?
(二)認識1千米的實際長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1、師:老師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長,用這把米尺連續量幾次是1000米?(板書:1000米)
1000米用我們今天所學的千米作單位就是1千米。(板書:1千米)
板書:用米尺量1000次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2、請看屏幕:
上次我們量出了100米的長度,幾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板書:10個100米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顯示:
我們學校的操場一圈是200米,沿操場(一圈200米)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板書:沿操場(一圈200米)走5圈的長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們沿操場走一圓大約用了幾分鐘?(3分鐘)那么沿這操場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15分鐘)。
板書:走15分鐘的路程,長約1千米。
4、小朋友,方培街你們一定很熟悉吧,請看屏幕:從萬豐商廈到丹鳳銀樓、方塔商場、新華書店、華聯、商業大樓再過十字路口到娛樂中心,約1千米。
小結:1千米=1000米
1千米等于1000米,聽起來不容易區分,語文課上朗讀講究抑揚頓挫,誰能巧用停頓,把千米和米區分開來,使人一聽就明白。
l(停頓)千米=1000(停頓)米
指導讀:注意在數字和單位之間適當停頓。
師:千米也稱公里,在上面的板書上添上(公里),有時也用km表示。
5、我們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間怎樣換算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71頁例1和例2,重點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頁做一做1,重點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三)千米的應用。
現在我們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呢?
1、公路邊的里程碑。
2、指路標志。
3、限速標志。
4、摩托車的速度表。
隨著學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別出示圖片。
小結:千米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
練習:72頁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和合適的交通工具用線連起來。
(四)全課小結:
生:利用摩托車的里程表測量、走一走是否15分鐘。
師:還可以這樣證實:(結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離,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五)鞏固練習。
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汽車每小時行40米。
(2)電線桿高6千米。
(3)小李身高135厘米。
(4)飛機每小時飛行1800千米。
(5)教室黑板長3分米。
(6)一支鉛筆長2千米。
2、72頁3、4。
3、綜合練習。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過國慶五十周年閱兵式嗎?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邊看邊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1)17個官兵方陣和25個車輛方陣共長2______。(千米)
(2)1萬多名官兵過檢閱區時每步都走75______(厘米),踢腿高度都是30______。(千米)
(3)你知道閱兵式上的官兵為什么走得這么整齊嗎?在閱兵村,他們平均每天要走3億___(千米)整個訓練過程,他們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_______(千米)
師: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訓練換來了祖國的榮譽。
(六)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同學們學得很好。學校組織同學秋游,現在想請小朋友們幫助設計一條路線,要求:
1、從學校出發到游玩的最后一處景點之間的路程不超過10千米。
2、游玩的景點要盡可能多。四人小組合作,比一比,哪一組設計得最好。(圖略)
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學生生活中很少接觸,顯得比較抽象,教材內容單一、簡要,增加了教學難度。徐老師課前作了大量的準備,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聯系鄉土實際,教書育人。整個教學過程師生關系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