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后心得感悟 道德經讀后感
心得感悟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感悟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感悟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道德經讀后心得感悟篇一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人們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欲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斗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欲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欲,于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凈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從對于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于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于癌癥,而癌癥決大多數十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著創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著墳墓。
道德經讀后心得感悟篇二
《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經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于《道德經》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愿不愿意聽呢。或者反過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愿不愿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如果天地不仁的話,所有的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于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圣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我們現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道德經讀后心得感悟篇三
近幾日心中煩悶,搬出來一堆舊書,還不夠就從網上讀,一不小心讀到了一本書,一本讓我受益終生的書,一本讓我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基石去觀望世界的書,一本給了我一個可以享受生活后去回饋生命的書……他是《道德經》,他詮釋了人格的標桿和人生的尺度。
眾所周知,這本書包羅萬象,就像天地一樣無不覆蓋無不承載,加之我是初讀收獲肯定又少又淺。但是有一章讓我感觸頗深,記得書中原文第三十三章是這樣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記得當我讀到這兒的時候,愣了一下,第一次感到很多大家說的一句話:道不遠人!確實這其中的話多少次被多少人引用過啊。
這篇,老子在人與己之間進行相對,以更好的闡明無需溢言的人生大智慧。并不是說他要告訴你非要做到知人或者是自知,這篇無非是告訴世人知人和自知的好處,然后讓人自由的去選擇,這就是簡樸,是圣人的偉大之處。“知人”就是能看明白自身以外的所有東西,除了別人啊環境啊,還應該包括脫離物象的東西,比如一些微妙的變化和發展的趨勢,才能稱得上是智慧。其實我們經常聽到“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這無非是后人對智與明的選擇和補充,很顯然大家都需要自知,所以我們時刻要豎起一面鏡子,真正的可以把自己如實的反射給內心,然后自己有清醒的認知和對自己有一個明朗的定位,才可以稱得上有所賢明。
一個人可以戰勝別人可以稱得上是力大無窮勇猛彪悍,這也無非是在說出了另一個事實,力量大并非是強者,一個能戰勝自己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堅毅、強大,因為人內心的疲軟和惰性往往最難戰勝,一個有了社會感官的人很難做到不去貪婪,東晉陶淵明就有過“既自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的感慨。
無論一個人多么的富有,與大自然相比都渺小到不堪貧瘠,所以只有一個人對自己的物質水準認可而不用過多的眼神去關注別人的財富,才可以使自己舒適的活在富裕的狀態中,所以是知足者富。當今社會物欲橫流致使競爭殘酷,為了成功,人做一件自己愿意做的事,都可能受到別人這樣那樣猜疑和爭議,更別說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像成功學大師陳安之說的一樣“一個人為成功開始努力時,別人都愛潑冷水,都可能被說成是神經病,但是神經病的開始可能就是你成功的開始”,也就是說一個要成功的人往往要都掉別人的眼光,乘著自信帶著志向朝著理想遠航。
每個人都會毫不例外的對人類至極的問題極其關注,老子又高明的說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一個人的形體壽命十分有限,只有一個人的精神和事跡會薪火相傳成為永生。
道德經讀后心得感悟篇四
首先,從身體層面上來講,老子認為我們身體80%的疾病都與心理和情緒有關,也就是心理不健康。這一論述與當代的“抗疫名家”中科院鐘南山院士的觀點非常一致。
當今社會,我們努力地追逐錢財、名利,在巨大的名利場前,欲望不斷膨脹,無法滿足,心情焦慮,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身體資源,能量,也就是內耗,破壞了身體陰陽平衡。久而久之,疾病找上門來。
就拿我們投資界來說,許多享有盛名聲譽的投資大佬追求高收益,高業績,在名利雙收的耀眼光環籠罩下,迷失自我,日夜研究,殫精竭慮,最終累垮身體,英年早逝。令我們唏噓不已,身體沒了,什么都是扯淡,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應當令我們警醒。
當今社會,快節奏,高能量膳食,低運動,焦慮的不斷攀比心理,無法滿足的欲望,全方位構筑了我們的身體負能量,造成我們的身體重負不堪。錦衣玉食,甚是歡喜,但無節制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的身體是妥妥的傷害。
老祖宗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我們身體基因,承受不住近幾十年國家大力發展帶給我們突然變化的富足生活,需要我們有節制地規避身體健康風險。
老子提倡我們降低欲望,放低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平和的心態,愉悅的心理,知足常樂,豁達樂觀地生活,注重陰陽平衡,善待自己的身體,方能健康幸福長壽。
因古典國學的深奧內涵,經過我近段時間的反復的研讀,消化,浮燥的內心也平靜不少,透過表象看本質,也理解了許多事物的發展規律,核心要義,也能冷靜應對處理當今社會各種眾生相。粗淺分享,與君共勉。
道德經讀后心得感悟篇五
9月27日,在學校會議室聽取了尼爾基一中范永勝老師針對《道德經》的視頻講座,受益匪淺。正如范老師所說,大道,可以說出來,就不是恒常的大道了,許多道理是用心去領會的,也就是同一本經典不同的人理解起來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就針對本次視頻學習,淺談兩點體會。
一、 “無”與“有”。
自古就有“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名句,還有“欲速則不達”、“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陰”的至理名言。從“有”和“無”的辯證關系中使我懂得,放下姿態,心胸開闊才是為人之“道”。
二、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句話13個字道出了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人離不開生活的地球,地球離不開其運轉的宇宙,而宇宙是有運行規律的,這種規律是自然的,不是隨意改變的。我個人理解所謂“道法自然”,就是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不刻意地去改變。尊重客觀比主觀武斷更有說服力。老子的學說主張“無為而治”,這里的“無為”不是不做為,而應該是勸誡統治者順應天道、民心。這種理論同樣適用于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作為老師,當我們面對學生時,是不是也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應以我們的主觀認識去改變學生、塑造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自己的生命歷程,用自己的體驗去開啟自己的心智,我們只是學生成長歷程中的引領者,而不是指路人,我們沒有權力讓任何人按我們指定的路前進。
《道德經》作為我國第一部哲學著作,其中蘊含的道理很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學習。就我個人而言,很愿意深入地去解讀《道德經》,它將成為我工作、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道德經讀后心得感悟篇六
其實一直不知道到底要讀什么書,還是回姥姥家看到小妹讀《道德經》就捧起它看了一下,也就是這樣我開始讀起了《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哲學的主根。短短的文字,卻如同迷宮一樣,玄達數千年,被世人視為稀世珍寶。老子僅憑一雙犀利的眼睛就看穿了人間的種種是非,他向往的是安寧恬適的生活方式,他想避開現實中的種種煩惱和憂愁,去追尋自己心靈之中的自由。而這種超脫的生活方式,給世人以啟迪,令人心馳神往。這是老子的智慧所在也是他做人的一種選擇。
老子做人的態度,總是與一個字相關,這就是“道”!“道”是什么?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意思是,到可以派生出萬事萬物,但是“道”又是不可見的,他依照自己的方式而存在著。由此引申而來做人之道也是不可見的,但卻直接決定一個人的品格,決定一個人做什么樣的事情。因為無論你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情,一定要認真地想一想老子所說的“道”,認真地思一下這之中的道理,并且將這與自己的人生發展結合在一起,考慮自己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是糾結于世間的是非,還是尋找一種可以使自己身心放松方式過屬于自己的生活,那種生活是你自己想要的,是可以使你全身心投入的。
那句“好武力者,志不可得”讓人看起來就覺得很贊同。在老子看來兵器是戰爭的禍端,不管是正義之戰還是非正義之戰,結果都是會有人員傷亡,而這些都是兇事,都會有人員傷亡。正是因為這一點老子有兵器是不祥之物的言論。老子不贊成用武力解決問題,武力只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國與國之間動用武力就會死人無數,血流成河;個人與個人之間動用武力,就會激化矛盾,損傷性命。由此可見,我們與人相處,應盡量避免與人動用武力,因為一旦動用了武力總會有一方受傷,而另一方也不會有什么好的結果,所以做人做事能不用武力解決就不要用武力解決,否則害人害己。
“以人為先,以己為后”圣人明白自然之道滿招損而謙受益,所以絕不自滿自驕而是自謙益人。他們不會為自己而積蓄,所有的積蓄都會盡量幫助別人,正是由于他們自謙益人所以他們就會受益,反而會得到更多。其實“以人為先,以己為后”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會有什么太大的損失,我們幫助了別人,收獲了以人為先的快樂,與此同時我們自身也沒有太大的損失,這樣算來我們還收獲了兩份快樂,但沒有損失什么,還多得到了一處益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人士為別人而生存的。”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最樸素的責任感,人如果沒有了責任感對任何事情都不是特別上心,那這個人便失掉了人性和良心。
這本書讀了一點還沒有全讀完,選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挑著看的,寫了一些東西,有的是書中的內容,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就這樣寫完了。
道德經讀后心得感悟篇七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何謂道,水即是。
道德經讀后心得感悟篇八
今天偶然讀《道德經》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道德經讀后心得感悟篇九
《道德經》闡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主要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于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老子對道、德的理解,在首章首句就闡述得非常清晰明顯,氣勢磅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他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于道。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樸”、“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于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于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老子眼里,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言的,而“德”為具體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來,德是道寓于具體事物的表現,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這句是老子對于道與德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在老子看來,物體的具體表現是“形”,而物體之所以可以成為物體本身,是道德兩者作用的結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結果。
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很有其獨到性。現在看來有些觀點很幼稚,但在當時的背景下,稱之為高瞻遠矚也不為過。他的一些闡述,讓人很容易看清他思想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東西。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發展。
與之相對的,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老子在為人處事的做法上的觀點跟孔子的不大相同。
他認為,因為一個事物的發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展而不至于變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有人說老子的哲學是強人的哲學,他教導強者要收斂光芒,以弱居之。這是老子正反兩面會互相轉換的理論的運用。如三十六章云:“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于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學習知識要積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則要用減法,步步否定。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也就是說,面對現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之內在本質。
老子對仁義、禮的見解跟孔子大相徑庭,完全不同于儒家學派的觀點。《道德經》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說:大“道”被廢棄之后,才有所謂“仁義”。出現了聰明智慧,才有嚴重的虛偽。家庭陷于糾紛,才有所謂孝慈。國家陷于昏亂,才有所謂忠臣。《道德經》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但不是說老子視就反禮,因為禮有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老子所反對的是禮的形式,即反對形式復雜的禮儀條規。
在老子看來,我們所講的仁義和倫常,都是因為“道”喪失的結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和家庭不和的時代,仁義禮法才會成為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子認為應該廢止文明和仁義,從小康社會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時代,即沒有邪惡,不需要道德規范制約人們行為的,真正充滿道德、仁義、孝慈、信義的小國寡民時代。小國寡民的社會是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此外,我還總結出了老子關于政治及社會哲學的一些看法。
《道德經》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道德經》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關于人生態度,《道德經》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道德經》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于強調某一反面,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無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無為”,由于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狀態。“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農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