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德經讀后感200字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道德經讀后感200字篇一
道沖的沖應是沖,老子用水來比喻道。盈在這里是溢出的意思,《周易·坎卦》:“水流而不盈。”因而,第一句的意思是說,道無論怎么用都不會脫離自己的軌道和根基。
反過來說,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超出道的范圍。因而道就如同深淵一樣,深不可測,乃至可以包容萬物,反過來,萬物似乎都是從道里生長出來的一樣,于是道就成了萬物的祖宗或本源。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宗與萬變相對立,因而宗就是那個相對不變的存在,換言之,宗就是主要矛盾,而相對變化的存在就是次要矛盾。區別主次的關鍵就在于判斷在一定條件下,究竟哪方是相對不變的,哪方是相對易變的。并沒有絕對的主次關系,任何主次關系都是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的,如果不知道這個使對立雙方處于主次關系的條件,那就落入相對主義的陷阱之中,就會成為詭辯家了。
正因為主要矛盾是相對不變的存在,所以是不能直觀到的,也就是不在人前凸顯出來的,相反,次要矛盾作為易變的存在才是可以直觀到的,才是在人前凸現出來的。
所謂鋒芒畢露,就是暴露了人的棱角,也就是暴露了人的行為處事的原則。之所以說鋒芒畢露不是好事,那是因為人的行為處事的原則暴露后就容易被針對,所謂君子欺之以方。身弱的人更容易受欺負,身強的人也更容易受欺騙。方與圓相對立。所以處事圓滑或者說那種不僵化的人更容易做成事。
因此,老子主張人不僅要抓住主要矛盾,而且要像道那般為人處事。掩蓋自己的鋒芒,消除雜亂的現象;抓住主動權,和群眾打成一片。道就是那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其他一切的色彩,改變了它們的特點。它可以轉變為任何色彩,因而保持了最高的靈活性,自然也就牢牢抓住了主動權。當然,絕對的光明等于絕對的黑暗。所謂揭示即掩飾,遮蔽與澄明同樣能夠讓人看不見事物的本質。
湛,在這里讀chen(第二聲),與沈(chen,后作沉)是古今字,本義為沉沒。
老子對道的領悟完全是通過反思獲得的,并沒有直接的證據,因而,道對于他來說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說其存在,那是因為只有如此假設才能使現實世界的諸般矛盾獲得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說其不存在,那是因為實在沒有直接可以拿出來的證據證明道的存在,正因為在直觀的層面無法證明,所以就顯得這個理論不那么徹底,因而也就很難讓人信服。
老子不知道道本身是怎么來的,但他相信在天誕生之前,道就存在了。可見,老子已經認識到天本身是有生滅變化的。這里涉及到的問題是關于存在者的存在。在老子的眼里,既然天是可以被直觀到的,那么天就還是屬于可以變化的東西,因而在一定條件下是作為次要矛盾存在的,那么,必然存在一個與之相對的主要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就被命名為道。
道德經讀后感200字篇二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么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后,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為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經》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讀后感200字篇三
開篇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后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后幾章多次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 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并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并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只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為“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無”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說一個糖果盒,因為里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了他“有”的價值。“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適用于物質與空間。還適用于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因為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么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現實與虛擬“有”與“無”并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么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么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么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往復。而有其他物質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后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后又恢復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平衡。我們應該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后。
道德經讀后感200字篇四
說實話,讀完道德經,最深刻的情緒體驗是——很有成就感!通篇文言,讀下來著實不易!但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收獲還是有的。
首先是對老子的思想精華。也無非四點:無為、自知、反戰以及大道。
先說無為吧!有目共睹,現今社會浮華不堪,私欲膨脹,追名逐利,這就是一種“有為”。“有為”令人們疲憊不堪,令社會千瘡百孔,而“無為”就指明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只是我們不必如老子說的那般被動——完全去順應自然,而可以通過正當途徑去滿足我們合理的欲求。或許這樣,我們的社會會更好:商人之間正當競爭,且一心為消費者著想;明星為大家樹立起正確榜樣,而不是一味嘩眾取寵;官員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獻力;專家教授靜心于學術,對自己說出的話負責;而我們自己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和個人修養,而不是醉心于求田問舍。
再來說說自知。自知即自己知道自己的實力、能力,清楚的了解自己。孔子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就是自知的最好詮釋。不自知的品行對個人損害是十分大的,因為不自知也就是自滿,而自滿者根本不會有追求上進的熱情,所以自滿就難出成績,難有進步,可見不自知害人不淺啊!
反戰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一點。老子的話語中,表面上說的是擔心民生疾苦,似乎是站在人民立場上反戰的,但其實不然,老子的反戰思想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的,從他反戰的目的就可以看出:他反戰是怕人民在戰爭中受苦而起義,進而威脅到統治階級的穩定,而不是單純為人民著想。但不論怎樣,他的反戰思想在當時還是很有進步意義的。在現代國際社會中,究其導向還是正確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最后要說的是大道,但不是要講老子提出的哲學概念,而是“大道廢,有仁義”中的大道。他看到社會上宣揚仁義,不覺欣慰,反而擔心,何者?因為他知道社會宣揚什么正是因為缺失什么這個本質。老子能看到這種社會現象的本質,實在不得不佩服他極強的洞察力。他確實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事實上,這種辯證看問題的方式正是我們應該借鑒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社會不斷宣傳仁義道德,誠實守信,這也說明我們的社會缺失了這些高尚的道德品質,是時候去找回這些品質了。
除了對老子思想的了解之外,我也認識到由于時代背景,人的思想確實是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十七章。四十七章中,老子認為,人可以在家中空談論道便可知天下百端,實在是一種單純而美好的設想。這種唯心論,也實在怪不得老子,而是在當時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做出的謬論。從此我知道,時代是在不斷進步的,人類的認知是在不斷加深的,我們都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而且我們在接受新事物時,不能一味接受,要選擇性繼承,就比如面對外來文化,我們要吸取進步的、正面的文化精神品質接受,而某些落后的弊習是應該果斷摒棄的。
讀書總是有好處的,粗略的一讀道德經便有如此多的收獲,以后一定多讀書才是啊!
道德經讀后感200字篇五
通讀過老子《道德經》后我感悟頗多。也改變了我對老子“道”的觀念的理解。我一直認為老子思想是反對仁義智慧,反對革命,主張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甘守懦弱、逆來順受、保守倒退的觀點。現在我知道老子所說的無為,事實,是不要逞強而為,而要以輔萬物共成長以盡所能,生活中,我們不以個人得失為得失,而以宇宙萬物得失為得失,這才是真正的天道,順應天道才能求得永恒,這是無可爭議!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只是這個世界一個過客,完成我們過客的任務,便是盡我們曾經是這個宇宙的一份子。
《道德經》對于我影響最深刻的莫過于老子所說的“有為與無為”和“柔”的詮釋。下面我就對這兩個方面說一下我的理解。 正如老子所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牽著走,不自以為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欲發展,則無所不為的發展,人類終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這正如我們的生活,人們若能無為無欲,怎么會生出這么多的麻煩,郁悶,爭斗,吵鬧,更不會有戰爭,這不是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么,當你的雙眼不是
為欲望所迷,你會自覺去追求一種心靈審問與詮釋。老子第三章道出了現代人都不能體悟的道理,我們自己掙扎其中,自欺欺人,只能貽笑大方了。
如果我們沒有名利之心,沒有欲望之爭,便也就不會有人自以為聰明。埋怨現實殘酷的人,有沒有想過,造成這種殘酷的原因就是你內心的名利之心呢?正如現在一句流行的話所說:“人生的痛苦一半來自于生活,一半來自于攀比”。老子是總結的多好呀,雖然人的欲望生來就有,難道我們不應該為了自已的健康生活而有所控制么?其實人的思想進化了千年了,其實還沒有比老子更進步的了。
又如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真正至上的善就像水,水能滋養而不爭高下,以處于人們都不愿處的低處,因而接近于道。住在善地,心存善念,與善結仁義,為政善于治理,處事善于運用自己所能,有所行動能合天時。因為其不爭,因此便沒有憂患得失。“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天下萬物都有來處,其來處便如人母,即然明白了其母,便可以進而了解他兒子,了解了他兒子,又可以反過來怎樣保護他的母親,守住了源頭自然能生生不息息永生不滅。塞住耳目口鼻誘惑,關閉喜怒哀樂的欲門,一生便能安逸不勤苦。放開耳目口鼻的痛快,打開欲望之門去追名逐利,
一生不可救藥。能看到人所不能看見的細微之處為“明”,懂得守住自己的弱點才能至“強”,使用“明”的領悟,走上光明大道,不給自己帶來災禍,這才是常道。
水處眾人之所惡,不是不爭上游,而是那里沒人去,而有些事總是要有人做。老子不上進實在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解讀,水為什么處眾人之所惡,仍因其利萬物,而不與人爭長短,這不是上善么,水這特性,就接近于道的本性,想來不是正是如此么,你爭來爭去,最后,還不是要轉變成這世界的另一分子,有什么好爭,人與人之間,如果都能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自動尋求平衡相處,那這世界會更加和諧。
而老子對“柔”的解釋:不要怕自己柔弱,而使你自己守不住這個柔弱,你守著柔弱,永遠有一種生命驅動你,你就會最后達到成功。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正確運用“柔”的智慧的話,這是我們成功的一大秘訣。正如我們人,年紀越來越大,身上最堅硬的是牙齒啊,最柔軟的是舌頭。那么一比,就比出來了,年紀越來越大,牙齒動了,然后一個一個掉了,堅強的東西完了,牙齒都掉光了,舌頭還是好好的,柔弱勝剛強啊,牙齒最剛強,都掉了,柔弱勝剛強。海嘯來了,狂風來了,大樹刮走了,小草依然在那里。大樹很剛強,剛強,吹掉了,小草依然在那里;強烈的大地震來了,摩天大樓倒塌了,小平房還在,柔弱勝剛強;水滴滴答答地不停地滴,水滴石穿;你看看,螻蟻這么柔弱,可以把一個擋水的大堤壩蛀空;空氣不動,空氣最柔弱,空氣的不動它的力量多大,可以把千年的鐵柱銹掉;空氣一流動,不得了,
把大樹都拔掉,最柔弱的東西,多厲害。所以老子這種慧心,這種聰明的智慧,感悟,慧眼,慧心,所以他強調,“柔”,“守柔”,“貴柔”——以柔克剛,柔中有剛,百煉成鋼。一個人的成功,需要的可能不是強硬的態度,我們往往需要的是一種柔的品格。
老子的告誡會引導著我以后做事的態度與方法,也將成為我以后為人做事準則。
道德經讀后感200字篇六
老子《道德經》,不用洋洋灑灑長篇巨制,精煉而蘊集,晦澀的語言中蘊含著的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后來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老子的“道論”,基本上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基本上是人當法道,順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國家呢?他認為最好是采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在老子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 就是這個意思。關于無為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嗎?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此外,老子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系,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系,發現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律。《老子》一書中,還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說過,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只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出來,不同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后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總之,老子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展的。物極必反,是說事物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過渡,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因此,老子一再告
誡統治者,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措施,否則,就會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結果就會喪失天下。他認為,高明的統治者必須懂得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為了證明以弱勝強,以柔勝剛的道理,他舉了許多的例子。他經常用水來比喻自然力量的偉大,比喻人類高尚的品質。他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是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柔的戰勝剛的,弱的戰勝強的,天下沒有人不懂的,可是沒有人能做到。老子又舉軍隊強大了就會破滅,樹木強大就會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當作絕對的規律,沒能認識到這種互相轉化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盡管如此,老子認為在發展過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戰勝的,這對于促使人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道理是有著積極意義的。老子所處的時代,是動蕩不安、戰爭頻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代,他提出這一觀點,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老子還初步意識到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變化。他說過,大樹是由細小的萌芽產生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遠行,必須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 當然,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還缺乏不可調和的斗爭精神。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制。盡管如此,《道德經》一書中上述的這些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總之,《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讀后感200字篇七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眾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著親手沏的茶,手捧著一本《道德經》,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么一個有底蘊的文明古國,這意味著我有更多的傳統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網上如此眾多的小說,我更傾心于古典文學。畢竟那才是真正有營養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于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熱衷于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絡小說。可是我們青少年不能隨波逐流,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業。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可這本書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著它時,仿佛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奏的時光便產生了。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深的影響,不僅是因為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沖直撞,結局總是頭破血流。現在,我依然帶著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于現在的我來說,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里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斷地朝著夢想前進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著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著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找到了,那就是蘊含著千年智慧、為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典著作——《道德經》。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我很慶幸有這么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為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道德經讀后感200字篇八
提及道德經,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一部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學,政治,軍事方面的論述!
道德經的熏陶是在兒子讀四小時被他每天的朗誦帶動的,后來也有幸跟隨學校組織的家長素讀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幫互助而習之。
雖然剛開始接觸時有些枯燥難懂,語感不太順口,不會的地方也虛心請教孩子,但在雒老師的組織和帶領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陳琴老師的誦讀,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覺,在班里素讀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堅持每天誦讀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長志愿者統計時鞏固一遍,這本書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間就感覺到親切,每當在某個地方看到有道德經中的典句,就有一種激動的心情!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無為”,我覺得無為就是順其自然的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們為人處世上,就是讓自己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無為”不是讓我們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無所不為的,“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
又如“少則多,多則惑”其實就是說自己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上,集中在一個點上努力下功夫,長此以往才能有所收獲,如果像蜻蜓點水,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會一事無成,終會無所收獲!就像現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萬粉絲所關注的網紅,其實她們就秉承著做垂直領域,就是老子所說的,在某個點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幾率就越大!
就拿讀書這件事說吧,有很多人讀幾天感覺沒啥收獲,就給自己找理由放棄了,“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堅持,也就沒有什么困難不能被克服了,我們雖不能與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學會堅持,學習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對事的態度,用無為之心做有用之事!
對于道德經的體會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個人也在自己的領域去體會和領悟著這經典之作,讓我們大家在道德經中讀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