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培育“三字訣”
盡管今天的“孝心”教育無需再去倡導古時的“孝道”,但讓學生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懂得珍視親情,學會善待家人,擁有“孝心”,進而把愛心和責任感推及他人乃至社會,這應是學生學會做人的必修課。但是,進行“孝心”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輸入,而是一個反復操練的過程,需要科學有效的方法。下面就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一、立足一個“情”字
“情”比“理”更容易讓人接受。一切良好的教育都是“以情動人”。尤其是父母親情,師生感情,是學生最豐富的情感資源,也是學生幸福快樂的最直接源泉。問題是,作為接受愛撫的學生,不一定會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在學生心中的愛,是具體可感的,往往是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為基礎的。父母的愛心,只有做孩子的真正捕捉到了,感受到了,才會在他們的內(nèi)心激起波瀾,才會成為他們幸福、快樂、進步的動力。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就應該首先開發(fā)這一豐富的情感資源,讓學生學會捕捉真愛,學會感激和感恩。一名初中的學生,按理說應該很懂事了,能理解自己的父母了,可是,在一次“爸爸媽媽您辛苦了”的感恩信件中,她的話,讓人吃驚。信中,她對父母的愛心不以為然,也沒有絲毫的感動和感激,而是覺得自己自記事以來,一直在為父母“付出和犧牲”。她為了父母的“面子”而活,除了學習就是學習,犧牲了很多童年的快樂時光,現(xiàn)在她很疲憊,看到很多同齡孩子愛玩、愛鬧的快樂情景,她就很怨恨父母為了自己的“虛榮”,讓自己失去了童年應有的快樂。看到這封信后,我及時找到這名學生,與她進行了深入的談心交流,讓她首先看到自己在父母的關愛下所取得的成績和優(yōu)點,看到父母為了自己的健康成長所付出的心血。
看到她依然疑惑的目光,我多次進行了家訪,面對面地進行了直接的對話和交流,并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生開展了“感恩父母”主題演講活動,倡議學生寫“感恩”日記,講“感恩”故事,為父母洗腳洗衣、主動做家務、記住父母的生日……。通過一個月的系列教育活動,這名學生終于理解了父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擁有了自信,寫出了一封飽含深情的“感恩父母”信。當這名學生當面把這封信讀給她的父母時,她的父母眼圈濕潤了,激動萬分 。在此后,這名同學的學習更加主動勤奮了,成績優(yōu)異,并主動挑戰(zhàn)其他的弱項,性格變得開朗活潑,幸福燦爛的笑容常掛在臉上。實踐證明,系列“感恩”教育活動,讓所有的同學受到了一次人間最偉大的“母愛、父愛”的洗禮,父母的愛,親人、老師、朋友的愛,在他們心中變得具體清晰了,幸福的感覺常常充滿整個身心。試想,一個真切地感受到“愛”的幸福的人,還有什么理由讓他們的父母親人失望、傷心呢?當學生認識到做一個健康、快樂、好學、自信、自強的自我就是對父母最好的“感恩”和回報時,他們自然會朝著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努力。這時,我們所共同期待的讓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活”等目標,就有望得到實現(xiàn)。同時,因為擁有了孝心,學會了關愛,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愛同學、愛老師、愛班級、愛學校、愛社會,就順其自然了,和諧班風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二、講究一個“激”字
“水擊石則鳴,人激志則宏。”巧妙運用“激勵”措施,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開展“孝敬父母月”主題教育活動,在活動倡議發(fā)出之后,我及時召開了班級動員會,要求全班學生積極響應,并提出了班級活動的具體要求,制定了班級活動計劃。可是,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活動的參與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主動性不強,存在被動應付的心理。不少學生從小到大,已經(jīng)習慣了父母親周到的服務,很少想到要去回報父母,孝敬父母。于是,我深入學生、深入學生家庭,通過問卷調(diào)查、家訪、與學生談心交流等形式,積累了很多正面和反面的“案例”,聽取了大家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決定“激”出學生的孝心。首先,開展每人一分鐘的話題交流——“我心中的父母”,并要求家長代表參加。同學們的真情流露,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聽眾,在學生心中激起了層層波瀾。接著,讓學生算算父母親對子女的撫養(yǎng)成本。當問到“我們每天的生活開支會是多少?每年父母親對子女的成長至少要支付多少元錢?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按20年計算),父母親所承擔的撫養(yǎng)成本將會是多少”時,有些學生竟然一無所知,很多同學從來沒有考慮過這類問題。當通過計算,同學們知道了自己每天、每月、每年的生活開支確實不少,估算出了20年的撫養(yǎng)成本竟然如此巨大時,同學們驚訝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孝敬父母的行動也由先前的“應付”變成了理所應當?shù)呢熑魏土x務。最后,讓全班同學把自己參與活動的所做、所思、所感,記錄下來,選取典型材料,寫出3分鐘的“學會感恩”演講稿,在全班演講,并選派選手參加學校開展的“孝敬父母月”主題演講活動,參加學校開展的“爸爸媽媽您辛苦了”書信比賽活動。系列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知道了父母為其成長所付出的辛勞和汗水,真正懂得了父母,理解了父母,知道了回報,激發(fā)了學生自強自立意識,懂得了自己的“成功”,正是父母的期望,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三、注重一個“化”字
“孝心”教育,如春風化雨,重在一個“化”字。我的具體做法是:
1、主題教育,培育孝心。我班每年到“五一”勞動節(jié)、“三八”婦女節(jié)、母親節(jié)、中秋節(jié)、元旦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要舉行為父母制作賀卡、主動學做家務、為父母做好事等不同形式的“孝心”培育活動。“響鼓還要重錘敲。”每一次活動,我都充分準備,通過演講、故事、小品、辦主題教育手抄小報、活動采訪等有聲有色、豐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和體驗,在內(nèi)心自覺樹立起愛心和責任心,激發(fā)自身使命感。
2、黑板宣傳,張顯孝心。我班的黑板報,是學生最喜歡的德育陣地之一。每個星期定期更換的班級板報,形式多樣,有“名人名言”、“真情故事”、“一周要聞”、“成長記錄”等豐富的板報內(nèi)容。在孝敬父母主題教育活動中,我通過開展班級“孝心”獎的評選活動,成立班級板報“孝心”報道小組,及時采訪報道典型事例,定期推出“孝心”討論話題,周周輪換更新,做到人人參與,機會均等,深受同學們喜愛,參與熱情很高,有不少內(nèi)容被選入校刊,或作為專題教育材料在校園廣播上宣傳。實踐證明,班級板報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非常獨特有效。
3、情境創(chuàng)設,巧置孝心。當我發(fā)現(xiàn)有些家庭貧困的學生有自卑的心理,甚至有的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比其他同學少,或認為父母沒有對自己盡到責任,對父母有意見,孝敬父母意識不強。于是,我就從網(wǎng)上找到“感動中國”的大學生洪戰(zhàn)輝的事跡,當看到教育專題片中洪戰(zhàn)輝邊學習,邊照顧有病的父親,還要照顧年幼的妹妹,屏幕上活生生的事實,讓每一位學生感動不已,我及時組織學生開展專題討論,讓學生認識到貧困也是自身成長的寶貴財富,貧困不是父母的責任,貧困不是喪失“孝心”的理由。看到學困生自信心不足,缺乏學習的動力,就組織開展“我心中的張海迪”主題演講活動,學習張海迪身殘志堅、自強不惜成為青年學習楷模的感人事跡,從而激起學生“我能行”的自信,從而主動克服困難,主動迎接各類挑戰(zhàn),不斷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可見,教育情景的創(chuàng)設,往往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
4、重在行動,落實孝心。俗話說,心動不如行動。日常行為中有無“孝敬”行為,是“孝心”的具體體現(xiàn)。行動養(yǎng)成習慣,習慣形成個性或品質(zhì)。可見,學生的孝敬行為應該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孝心”應該在行動中落實,切忌停留在口頭上談“孝心”,沒有孝敬的行為,就不會有真正的“孝心”。因此,對于學生的孝心培養(yǎng),班級“孝心獎”的評選,我一直采用行動觀察評價法,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交流,通過自我反思、自評、他評、師評、家長評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對自身孝敬父母的行為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同時,結合學校文明學生的評選活動,把“孝心”作為評選硬指標,激勵學生在孝敬中學會“孝敬”,在孝敬中培育“孝心”,學會做人,自立自強,成就健康快樂人生。
總之,“孝心”是學生愛心回報的基礎。一個連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親都不知道感恩和回報的人,我們還能指望他回報什么?相反,一個擁有了“孝心”的孩子,就有了愛的基礎,這種愛還會像星星之火,不斷蔓延擴展開來,最終成為愛家、愛國、愛他人、愛社會、愛世界的“博愛”之人。這無疑是教育的成功,更是國家之福,社會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