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預測|思辨“雙減”政策(滿分作文+素材+滿分指導)
特約撰稿人:湖北 李亞洲
【寫作任務】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 老師在課堂上問同學們:“各位認為這杯水有多重?”說著,老師端起一杯水。有人說有300克,有人說有200克。“是的,它只有200克。那么,你們可以將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老師又問。很多人都笑了:200克而已,端久了又會怎樣?老師沒有笑,接著說:“端一分鐘,各位一定覺得沒問題。端一個小時,可能覺得手酸。端一天呢,一個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護車了。這杯水的重量很輕,但是你端得越久,就覺得越沉重。我們必須做的是放下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端,只有這樣,才能端得更久。”大家又笑了,不過這回是贊同的笑。
材料二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如果你老是把弦繃得緊緊的,弓就會很容易折斷;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時就能頂用。”
西班牙哲學家格拉西安說:“只有承受壓力的重荷,噴水池才能噴射出銀花朵朵。”
讀了上面兩則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對“負重和減重”或“增壓和減壓”等詞語進行辨析,結合材料含意和現實生活,寫一篇在高三(1)班主題班會上的發言稿,和同學們交流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①班會主題自定;②自擬標題,自定立意;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思辨色彩較濃的材料作文題,讀懂材料是審題立意的關鍵。
材料一是一則小故事。老師在課堂上以一杯水的重量為切入點,通過提問,循循善誘地啟發學生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理。一杯水很輕,但端久了會覺得很重;要想端得時間更久些,必須學會放下,休息之后再去端。細細品味,我們不難發現老師最后的總結性話語意味深長,頗具哲理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可以這樣概括材料一給我們的啟示:在負重的情況下,學會減重(釋放壓力,學會休息,調整狀態等),方能行穩致遠。
材料二是兩則名人名言。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以弓弦松緊為喻,認為減壓方能持續發展;西班牙哲學家格拉西安以水池噴水為喻,認為負重方能成就美好。兩人的觀點看似矛盾,實則辯證統一。可以這樣說,在不同的情境下,人對壓力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有時需要增壓負重,有時需要減壓減重。
材料要求對“負重和減重”或“增壓和減壓”等詞語進行辨析,寫作時,我們要注意寫作話題既分離又統一的辯證關系,把握內在邏輯,運用辯證思維進行多維度思考。立意時,我們可以側重談減重減壓,也可以側重談負重增壓,還可以兩者均談,但不宜只提一點,不顧其他。
以下立意角度可供參考:
學會適時減壓,從容戰勝重壓;學會適時增壓,勇于超越自我;努力負重前行,是為了輕裝上陣;理性對待壓力,用韌性承受壓力;過度承壓危險,要主動減壓減重;靈活增減壓力,做好人生加減法。此外,我們還要留意文題設置的寫作情境,所寫作文要符合自定的班會主題,具備發言稿口語化、交流性等文體特征。
素材金庫
“雙減”讓教育“返璞歸真”
■孟 哲 張志勇
為持續規范校外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2023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當前,義務教育階段最突出的問題是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太重。雖然校內一直在減負,但是學生的負擔并沒有有效減輕,許多負擔被轉移到校外培訓機構,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針對這些現象,《意見》提出30條具體意見: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等等。同時,也明確了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的目標。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針對校外培訓機構過度開展升學和考試學科知識培訓活動的問題,《意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組織學科類培訓等。
這不僅能讓校外培訓機構去資本化、去泡沫化、去功利化,起到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作用,而且給校外培訓機構科學定位,讓其成為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在培養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歸根結底,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教育的主戰場是課堂。《意見》指出,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育部門要指導學校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要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盡教,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使學生回歸校園、回歸課堂。
此外,《意見》還要求,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嚴禁下達升學指標或片面以升學率評價學校和教師。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給學校減負、給老師減負,讓老師能夠把精力集中到備課、上課上,從而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降低家長送孩子參加校外培訓的沖動。
【多維解讀】
1.“雙減”糾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而不是應試競爭的“跑馬場”。要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凝聚共識,尊重學生的休息權、健康權,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走出“ 短視化、功利化”教育的困境,從根本上守住學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底線,否則,教育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2.“雙減”糾正違規競爭之偏。不少地方、不少學校、不少家庭為了在升學競爭中搶得先機,堅信所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各種違法違規教育行為大行其道。如果這種受極端功利的應試教育驅動的違法違規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整個教育就不可能走出內卷化的“劇場效應”和“囚徒困境”。實施“雙減”政策,就是依法依規治教,恢復和重建良好的教育生態。
3.“雙減”糾正超前學習之偏。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和教育下一代的公共職責,而校外教育則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但令人遺憾的是,當下的校外教育儼然成了學校教育的另外一個實施主體。各種培訓機構實施的“超前學習”“超標學習”,成為贏得客戶的不二法門。實施“雙減”政策,是從根本上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職能,構建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互相補充、協調育人的新格局。
4.“雙減”糾正負擔過重之偏。由于“短視化、功利化”教育的驅動,中小學教育圍繞升學考試科目,大量增加學生的課時、作業、考試和校外學科培訓時間,導致學生考試升學的負擔日益沉重,學生的學習生活日趨單調,既破壞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生態,又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質量。實施“雙減”政策,要調整優化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結構,既要做好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減法”,又要做好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加法”。
【適用話題】
減負、教育規律、教育觀念、全面發展……
【滿分作文】
張弛有度 備考有方
■湖北一考生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時鐘滴答,計量著我們“高三黨”奔向夢想的腳步。在今天的主題班會上,我分享的觀點是“張弛有度,備考有方”。
古語云:“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張是緊張、繃緊弦的意思,弛是放松、松懈的意思。這里的張與弛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辦法。在高三的學習中,我們不妨將這個治國之道化為備考之方。
首先,我們要給自己增壓,即要“張”。閑暇之時串班,我看到高三各班的后墻上張貼著各式標語,如“高三不搏,一生白活”“寧吃百日苦,不留終身憾”“破釜沉舟,拼它個日出日落;背水一戰,干它個無怨無悔”“有來路,沒退路;留退路,是絕路”之類,雖然有的標語很雷人,但無不營造出緊張的備考氛圍,提醒我們無奮斗不青春。
我驚嘆于東京奧運會上全紅嬋的“水花消失術”。她曾透露自己壓水花的“秘訣”,那就是日復一日地訓練。為了練好在奧運選拔賽中做失誤的動作,她每天都在訓練之后再加練。一個擁有天賦的14歲女孩兒為了冠軍夢都如此努力,平凡的已十七八歲的我們難道不更應該加倍刻苦學習嗎?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以壓力為支點,我們才能充滿動力、積攢實力,從而擁有成功的可能。
但是,如果長期處于高壓之下,毫不松懈,會容易情緒焦慮,甚至心態失衡,做出過激行為。因此,“張”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弛”。
我常常看見有的同學在教室熄燈之后仍借著路燈學習,在上體育課的時候仍趴在課桌上奮筆疾書,在做眼保健操的時候仍埋頭抄寫單詞……我實在不贊成這種學習方法,看似努力,效率卻不一定高。每天步履匆匆、兩點一線是我們生活的常態,在備考的關鍵時期,有不少同學因學習壓力過重而焦躁不安。我們在希冀教育減負的同時,也要學會自我減壓。
梅蘭芳說:“我們除了堅持工作之外,還必須養成堅持休息的習慣。”西塞羅也說:“閑暇不是心靈的充實,而是為了讓心靈得到休息。”這些都說明,適當的“弛”也是生活所必需的。你可以在學習疲憊之時,抽出點兒時間,或做做運動,或聽聽音樂,或看看課外書等,放松心情,舒緩神經。勞逸結合,學習效率才會高。
噴泉因有壓力而銀花朵朵,弓弦因為松弛而柔韌頂用。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才是學習之道。同學們,高三不易,每走一步都不會如履平地。為了理想,我們既要努力奮斗,用拼搏點亮青春,又要灑脫不拘,以從容引領愜意。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滿分秘訣】
文章亮點有二:
一是能辯證地看待壓力。文章巧妙地將古人治國之道化為備考之方,將張(增壓)與弛(減壓)統一在備考方法之中,認為“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才是學習之道”,切合題意。
二是頗具生活氣息。作者緊扣高三生活實際,眼中所見、心中所想都具有濃濃的生活味,貼近學生的備考實際。此外,文章語言整散結合,長短交錯,表達上有一定的特色。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