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終極必備高考作文素材
最新:2023年語文月刊AB卷二套題出版,零售中!
模擬試題滿天飛,咋整?語文月刊二套題,必做!(詳情戳這里)
新考綱2023年高考語文分類練習專輯征訂:語文月刊2023年12期,只是1本書,96頁,8元,12月1日出版。包括:一、論述類文本閱讀二、實用類文本閱讀三、文學類文本閱讀四、古詩文閱讀五、語言知識與運用六、作文七、模擬試題八、參考答案及解析 咨詢電話:02085213337,微信13602424805(手機)
====
2023年終極必備高考作文素材
何明水整理
一.雄安新區
雄安新區,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現有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空間充裕,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
2023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此設立的國家級新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以特定區域為起步區先行開發,起步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
設立意義
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對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社會評論
2023年4月1日,人民日報評論員以“辦好建設雄安新區這件大事”為題評論黨中央、國務院設立雄安新區的決定。評論稱,燕趙大地上,又一個春天的故事正在拉開帷幕。
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基本出發點,加強頂層設計,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經過3年多扎實謀劃、積極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良好開局。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對于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先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規劃建設河北雄安新區,是尊重城市建設規律、解決“大城市病”問題的關鍵一招,是創新區域發展路徑、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點睛之筆。從國際經驗看,解決“大城市病”問題,許多國家都采用“跳出去”建新城的方法。從我國經驗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建設深圳經濟特區和浦東新區,有力推動了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發展。設立雄安新區,既貫徹了協同發展、創新發展的時代思考,也吸收借鑒了國內外有益經驗,為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鋪就一條新路。
雄安新區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新區,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作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兩項戰略舉措,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將形成北京新的兩翼,拓展京津冀區域發展新空間。雄安新區在起步之初,就要加強同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等城市的融合發展,特別是要同北京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在功能上有所分工,實現錯位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示范區,雄安新區將充分發揮京津冀各自比較優勢,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建設雄安新區是一項歷史性工程,是我們這代人留給子孫后代的歷史遺產,尤其需要保持歷史耐心,有計劃分步驟推動新區建設。我們要按照黨中央要求,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高標準高質量組織規劃編制,科學規劃空間布局、功能定位,規劃好再開工建設,不留歷史遺憾;以改革開道,發揚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建立體制機制新高地;以民生為本,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補齊環京津冀周邊地區社會事業發展、公共服務水平短板;以實干鋪底,堅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一件件事認真辦,一茬一茬踏實干,一張藍圖干到底,讓雄安新區建設經得起歷史檢驗。
二.科技成果“井噴”,厲害了我的國!
近來,“厲害了我的國”這一網絡流行語接連刷屏。對于中國近期在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出現“井噴”態勢,國人用這一流行語表達欣喜振奮之情。
C919首飛、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快遞小哥”天舟一號上太空送貨加油、量子計算機問世、可燃冰試采成功……中國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一時間頻頻亮相。如果把視野打開,近年來中國重大創新成果的名單會拉得更長:“中國天眼”、“墨子號”、“蛟龍號”、天宮二號……
當自主創新的進度條一次次被刷新,中國人的科技自信也一次次被點燃?!皡柡α?,我的國!”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飛天夢、航空夢、量子計算夢等科技夢想,都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看到,老一輩科學家苦心孤詣,讓中國人有了不少可以載入史冊的圓夢故事,“兩彈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雜交水稻”“青蒿素治瘧疾”等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讓中國人樹立科技自信。我們也看到,新一代人奮發圖強,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載人航天、月球探測、“蛟龍”號探海等科技進展,讓中國人的科技自信更加堅定。
科技領域不斷突破,見證著中國人甘于奉獻、敢于攻關的無畏精神。從冒著狂沙烈日在人跡罕見的大漠中風餐露宿,到在現代化的實驗室里為科技突破而奉獻青春,不論科研環境如何變化,中國科研人員自強不息、自主創新的意志從未改變。艱苦的付出必有回報,如今的中國,正在某些科技領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
更多的事實,講述著中國人重視創新、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風貌。2023年,中國受理的專利申請突破百萬,排名全球第一;近年來中國高質量論文量猛增;在世界上研發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業中,中國占300余家……
在樹立“科技自信”的同時,我們也要拒絕盲目自大。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發展新態勢,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許多關鍵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他人手中,原始創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某些不合理的科技體制機制仍然制約著創新活力的釋放,許多企業的創新意識和研發能力仍然需要增強……補足短板,敢碰重大科技命題,正成為新時代中國科研領域重要命題。
原本遙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海底,已被中國人用智慧和汗水化為咫尺。但中國人的夢想不會止步于此,而是向著更深、更遠、更高、更廣的領域邁進。我的國,一定會更厲害!
三.傳統文化交流如何做到“民心相通”
在世界版圖上,有兩條始自中國的交通大動脈,壯闊而恢弘。一條陸路,一條海路。一邊是張騫策馬西行,一邊是鄭和揚帆南下。打開當今的世界地圖,中國倡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嶄新時代,再次激發了這條古老而又嶄新道路的無限活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也提出了五個“相通”的概念,而“五通”中最后一項就是“民心相通”,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交流來說,如何才能做到“民心相通”?
1、精準傳播 打造品牌
是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應該走出去?換言之,是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一定能走出去?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習近平主席在14日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中提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要想與“絲路”沿線國家做到民心相通,必須依靠文化的力量,而文化交流的最大前提就是對所有沿線國家人民進行消費市場的調查和消費喜好的分析。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的不同,他們對于文化的需求必然千差萬別,找到關注點和興趣點,有針對性地提供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文化品牌,使中華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進去”,最大限度減少“文化折扣”現象。
《媳婦的美好時代》能在坦桑尼亞取得良好的效果,正是因為電視劇的內容迎合了當地對于“大家庭”的桑梓情結,能夠引起當地人民的情感共鳴。
《媳婦的美好時代》走紅坦桑尼亞
2、雙向交流,求同存異
古代絲綢之路,中國友好使者將能代表天朝形象的器物通過單方面贈送的方式送到沿線國家,這是單一的、“以我為主”式的文化走出去。隨著時代的變遷,任何單項都被打破,競爭變成了“競合”,管理變成了“治理”,文化交流也由一方向另一方輸送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擁抱所有的優秀文明,是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然路徑,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求同”也要“存異”,要尋找交流的最大公約數。
非洲手鼓慷慨激昂,帶有火熱的原始氣息;俄國油畫注重寫實,社會悲劇感強烈;中國京劇博大精深,一個簡單的動作蘊含無限的想象……這些都是各個國家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淘洗、積淀而來的優秀傳統,形式各異但精彩紛呈。這些優秀的傳統用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類永恒的主題與追求:真、善、美。傳統文化的交流應該尊重差異,兼收并蓄。
3、傳統文化,現代表達
當花木蘭的形象現身大屏幕,巾幗英雄“替父從軍”的古老故事也能在全世界大放異彩;當熊貓與功夫相遇,兩大傳統元素也能如此妙趣橫生。傳統文化應積極尋求現代化的表達方式,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予以呈現,畢竟很多時候,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還是基于各種符號:卷軸、瓷器、昆曲、武術……如果失去了時代的連接、缺少了情感的溝通,這些不過是一堆零散的符號、呆板的素材,充分考慮現代人民的接受程度和認知習慣才是使傳統文化能夠薪火相傳的不二法門。
地處西部的敦煌博物館通過“數字敦煌”的建設,迎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年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現代化、簡易化的表達形式,使得傳統文化能夠更好、更快地走出去、走進去。
4、互聯時代,科技助力
運用互聯網思維帶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同時要注重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如今的時代是技術革新時代,很多文化變革、文化創新往往是技術發展和突破所帶來的。創客、“互聯網+”等體現了經濟未來發展的趨勢,也代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方向。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高了文化的傳播力、表現力?;ヂ摼W時代,社交網絡、網絡媒體等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舞蹈不僅僅可以綻放在舞臺,書法也不一定要流動于紙間,傳統文化應該乘上互聯網這班列車,利用網絡平臺,拓寬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
以故宮文創產品為例,通過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從非遺中吸取“養分”,從歷史中獲得“靈感”,再融入現代的設計和互聯網的銷售,深深地打動了參觀者。把那些有形有神、內外兼修的文創產品帶回家,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一帶一路”的建設無疑給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盲目的一擁而上并不是真正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和送出國門的最佳選擇。富有感召力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優秀的文化內涵往往能觸及人的靈魂,給人帶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感召。同時,適銷對路的產品和喜聞樂見的形式也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定能夠在絲綢之路上,香氣四溢。
四.在詩意里追求“文化原鄉”
時事評論背景:
丁酉新春,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圈粉”無數。去年第一季,節目一經推出就收獲好評如潮,如今第二季的節目“觀眾緣”更強,“詩詞力”更猛。在“一笑二鬧三跳四唱”的娛樂節目時代,為什么《中國詩詞大會》能夠以如此優雅的方式脫穎而出?
時事評論觀點:
“腹有詩書氣自華”,用來形容《中國詩詞大會》的參賽選手再合適不過。觀眾為武亦姝、陳更、彭敏等選手的才華所折服,也為白茹云等普通參賽者的勵志故事所感動。古詩詞雖然“曲高”,但“和者眾”,從50后、60后到00后,都有著咿呀學詩的共同經歷和共同記憶。正是這共同的文化記憶,構成了文化傳承的大眾基礎,所以《中國詩詞大會》能夠靠著“熟悉的陌生題”,大面積地喚起觀眾的參與感。尤其是在春節這個全家人圍爐夜話、共享團圓的節日里,跟隨節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過的唐詩宋詞,讓團聚別增了思接千載的文化韻味。
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像我們這樣,擁有燦若星漢的經典詩篇;也很少有哪個國度,能像我們這樣,無論童叟都能念誦幾句古典詩詞。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中國詩詞大會》以其縱橫捭闔的集納,讓觀眾不禁發出對傳統文化的由衷欽佩?!般~雀臺”是誰修的?“謝公屐”的“謝公”是誰?“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看”怎么讀?類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識,在豐富觀眾眼界學識的同時,也激發起不少人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既有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國詩詞大會》觸發“傳統文化熱”帶給我們的啟示。
“詩詞是小眾的,但在某些家庭、某個人的心靈島嶼里,詩詞卻是千山萬水,是他們的‘主旋律’。”一位觀眾的感觸,引來許多人同聲感慨。農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詩詞給了她用樸實樂觀直面清貧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讓人看到了文化滋養如何對抗命途多舛。65歲農民王海軍,一邊擺著修車攤,一邊和眾人“推敲”詩詞語句,如果有人幫他改一個字,他就請對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擋不住內心里對詩意遠方的向往。而古典詩詞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與普通個體的人生和命運發生關聯,并在個體面對生活的驚濤駭浪時給予他們平靜的力量。詩心是個人的,而詩意是共同的,詩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脈的文化印記,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給養,有的是耐人尋味的審美趣味。正像一位參賽者所說,熱愛古詩詞,只因其中有太多“現代人完全給不了你的這種感覺”。
有人疑問,古詩文默寫在高考語文中占比不多,為什么要讓學生花那么多時間去背?以“應試心態”對待傳統文化,難免會產生“劃不劃算”的困惑。一位大學生如此回應:“背誦的許多內容已經忘記,但在誦讀經典時,心靈受到的觸動、激發的思考和從中汲取的養分,將受益終身”。我們重溫那些代代相傳的詩詞文本,不是因為它們行將消失、即將毀滅,也不是因為我們憂思古人、戀舊復古,而是因為它們記述著我們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滋養,是我們走向復興的精神支撐。在今天這個文化多元、選擇多樣的時代,我們應有視通萬里、貫通中西的容納胸懷,也要激發返本開新、別開生面的時代創新力,但決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根脈。說到底,現代中國人的心靈仍然渴望著古典詩詞的甘霖,恰如現代中國的前行,同樣需要從傳統的文化原鄉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蔽幕橇鲃拥臍v史,讓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讓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們才能懷著自信從容前行。
五.讓“春節時間”可入世界表盤
時事評論背景:
剛剛過去的春節,不僅攪動著中國人心中濃濃的鄉愁,也帶動全世界進入中國的“春節時間”。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歡樂春節”盛裝巡游把秧歌、武術等中國節目搬上街頭;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雞年主題展覽為參觀者奉上精美藏品和京劇表演;在泰國曼谷,詩琳通公主發布自己手繪的紅色吉祥雞和富貴牡丹圖,并用泰語寫上“中國新年快樂”……如今,農歷新年不再只是中國的節日,更成為世界范圍的文化現象,“中國?!辟N遍世界,“中國紅”映照全球。
時事評論觀點:
醇醇年味,四海濃郁,這與中國人走遍世界的腳步不無關系。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我國公民出境游總量約615萬人次,同比增幅近7%。為吸引如此龐大的消費群體,各國景點和度假勝地往往把農歷新年作為賣點,與當地文化深度融合,營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游覽體驗。同時,遍及世界各地的約5000萬華僑華人,更是把春節視為尋根溯源的儀式,一些地方甚至延續著或者發展出國內都少見的習俗和傳統,在當地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事實上,中國年的影響并不限于旅游勝地和唐人街,影響程度也從經濟層面深入到文化層面、價值層面。德國的格拉瑟夫婦連續三年觀看“歡樂春節”演出,每次都偏愛一身中國紅裝;在美國留學的歐洲姑娘桑妮雅排隊求“?!弊?,篤信這個吉祥的漢字能為新的一年帶來好運;巴西股票經紀人魯本斯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春節期間為當地人書寫作品,還在業余時間自創“東方文化研究院”……中國年漸成風尚,國際粉絲群已小成氣候。據統計,有十幾個國家將春節設為法定節假日,中國文化正借著農歷新年的“東風”,走進外國大街小巷,飛入尋常百姓家中。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中國年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背后蘊藏著獨特的價值訴求。春節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國家的不同群體,就在于這一價值引起的廣泛共鳴。在國外,許多人對春聯感興趣,但更中意“總把新桃換舊符”的美好愿景;許多人愛吃餃子,但更青睞薄皮大餡所寓意的濃濃親情。和諧、團圓、重視家庭,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文化對幸福美滿的想象,正成為許多外國人新的精神追求。
可以說,中國年的全球熱,正是中國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的一個縮影和表現。從遍及一百多個國家、獨具中國特色的孔子學院,到“一帶一路”上開啟的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從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和紀錄片《中國面臨的挑戰》收獲海外如潮好評,到莫言、曹文軒、劉慈欣等中國作家獲得國際榮譽,這些年在全球文化領域刮起的陣陣“中國風”,與農歷新年一樣,背后不僅有綜合國力作為支撐,更是中國文化所沉淀的歷史傳統、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在世界人民心中激起漣漪、形成共鳴。
中國的崛起不僅是經濟、科技等硬實力的崛起,更是文化軟實力的崛起。一個全球性大國,不僅要在具體的國際事務中承擔更多責任,更要從文化和思想的高度,回答人類發展中的一般性問題,為人類的社會進步提供有益方案。從古代崇尚“和為貴”、構筑“禮儀之邦”,到今天習近平主席一再闡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全球的“中國方案”,都有著中國文化的滋養與建構,并從中國智慧中尋找解決當今問題的啟示。在這個意義上,樹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正是時代呼喚的命題、歷史賦予的任務。而當世界進入中國的“春節時間”,人們更有理由相信:以優質文化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國文化就能夠贏得世界認同、取得世界影響、獲得世界價值。
六.以文化創新解救“山寨”兵馬俑
時事評論背景:
兵馬俑何辜?一再被卷入是非。繼陜西臨潼山寨兵馬俑景點被披露后,近日,某省另一文博園內出現的上千兵馬俑又引爭議。
時事評論觀點:
相關仿制行為是否涉嫌侵權,自有法律最終認定,并非這里要討論的話題。值得思考的是,在倡導創新精神、呼喚文化自信的今天,為什么一些山寨景觀仍然時有出現?為何一些淺層次的模仿抄襲依然擁有市場?從天安門、故宮、天壇到埃菲爾鐵塔、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劇院……在國內一些旅游景區,或是克隆、照搬,或是縮微、高仿,往往不難找到復制件。誠然,不能因為“看到一個地球儀,就大喊山寨地球”,但某些低水平拷貝所折射出的創新缺失與偷懶心態,的確是個問題。
如果放在30年前,人們在北京的“世界之窗”看到代表各個文明的標志性建筑仿制品,在西南省會的某條街道看到巴黎的咖啡館、紐約的牛排店,首先想到的是開了眼界、長了見識;然而今天,當成千上萬的中國游客早已對這些耳熟能詳,而我們的文化產業還停留在同樣的層次,則不免令人嘆息乃至喪氣。無論是利益驅動下的“抱大腿”,還是暗中炒作中的傍名牌,拿來主義的方式看似節省了成本,卻極易受到質疑。
此前,河北某地按照1∶1仿造埃及獅身人面像,就遭到埃及文物部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投訴,結果該獅身人面像被拆除。事實上,作品的靈韻就在于獨特性。一旦涉嫌抄襲,就算再惟妙惟肖、大氣磅礴,觀者也難以感到驚艷;相反,如果初衷是創新,哪怕生澀一點、粗糙一些,也勝過千篇一律。說到底,抄襲者不僅缺少敬畏,也缺乏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智慧和勇氣。
借鑒與模仿,致敬與抄襲,有時未必涇渭分明。但真正有抱負的創作者,往往是堅定的文化自信者,常以原創為己任。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篤信“只做自己認為美麗的事,創造出有震驚的效果的美感”,堅持用獨特的方式詮釋建筑、理解人生;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王澍被稱贊“打開全新視野的同時,又引起了場景與回憶之間的共鳴”,背后正是持續而連貫的思考力。少一分走捷徑的心態,多一分有脊骨的追求,自覺樹立責任意識、精品意識,才能讓自己的文化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廣。
“未畫以前,不立一格;既畫以后,不留一格”。這是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創作箴言。當然,推陳出新,說易實難。尤其是當珠玉在前之時,后來者難免會感到難以超越,甚至心生膽怯。唐代書法家李邕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齊白石則認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們的創作觀看似迥異,內在邏輯實則一致,即鼓勵創新,而不能止步于模仿。正因如此,我們呼喚文化創新,更渴望孵化創新文化,加快培厚創新的文化土層。
文化創造的進步,自然離不開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工作者這個共同體的引導,比如強化創新的價值取向,完善制度設計與獎罰機制,讓創作者以創新為榮。而在某種程度上講,文化消費者的態度和需求分量更重,隨著他們的品位越來越高、口味越來越“刁”,那些低水平的仿冒者必將寸步難行。
七.詩情,詠不完的“飛花令”
時事評論背景:
為你寫詩,寫一輩子。媒體報道,94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馮端先生,至今已給妻子陳廉方寫了60年情詩。相知相守的溫暖、詩歌傳情的浪漫,感動了無數網友,也讓單身族們艷羨不已。
時事評論觀點:
光陰流轉,日久最見真情。也許,寫一首情詩并不難,但數十年的堅守與執著殊為不易,最終書寫出沉甸甸的愛。也正因此,在妻子眼中,馮老先生就像一塊“璞”,盡管貌不驚人,內心卻晶瑩剔透。在馮端夫婦愛到“欲罷不能”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有個“飛花令”環節,選手須按要求輪流吟詠含關鍵字的詩句。對于兩位老人而言,他們既質樸又浪漫的詩意人生,不正宛若一場圍繞著情字、吟詠不盡的飛花令么?
詩由情而生,情因詩更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吟詠優美詩句,堪稱中國人經典的情感表達方式。真情實感一旦與詩歌結合,便容易激發奇妙的化學反應。那些飽含真情的詩篇,不僅讓天各一方的兩顆心靈相互融通,更流傳久遠,讓更多人感到溫暖。如今,無論是風花雪月的元宵佳節還是源自西方的情人節,當熱戀男女已經熟練掌握了互贈鮮花與巧克力的技巧,不知還會否有人送給對方一首真摯動人的情詩?
“東坡飲酒,秦觀夜話;稼軒論劍,清照煮茶”。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有的人因醉心于古典詩詞而從傳統文化中得到了滋養,也有不少人罹患了某種“春節綜合征”。平時因為工作忙碌、生活節奏快,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深度溝通,無形中累積了不滿和怨氣,假期里相處時間相對長了,反而容易因瑣事而脾氣暴躁、觸發矛盾。難怪有人直呼,“春節有毒”“感情經不起假日考驗”。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詩歌或許就是一味對抗浮躁的“解毒劑”。當你“想靜靜”的時候,不妨打開一本塵封已久的詩集,挑出幾首,念給你的戀人,發給你的好友,寄給你的親人。那么,不論五律還是七絕、中文還是西語,相信對方都能從中讀出你的真情。
有人說,“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的確,未必人人都有詩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詩心。而真正的詩心,無關年齡,無關金錢,無關地位,它只關乎一點,那就是源自內心的對真善美的熱愛。正如馮端夫婦,在他們的生命體驗里,房子、車子、票子等物質享受永遠不會居于主流;而從一位妻子的視角出發,丈夫創作的專屬情詩遠比鉆石更美好、更珍貴、更恒久。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闭\哉斯言。處身于社會生活中的廣袤原野,如果每個人都愿捧著一顆真心、葆有一份詩心,在詩意中傳遞一份真愛,那我們就不難在喧囂中找到內心的安寧,大大拓展自我的精神疆界。
八.一帶一路,合作共贏
絲綢之路,一個詩般浪漫的名字,承載著沿線各國互通有無、各文明交流互鑒的輝煌歷史。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兩次出使中亞,走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東西方使節、商隊、游客、學者、工匠沿著張騫的足跡,穿梭于這條當時“最偉大的高速公路”上。
絲綢之路,歷史留下的偉大財富。即便所有器物都被歲月掩埋,但只要看看意大利威尼斯的“駱駝之家”,讀讀“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詩句,想想波斯王朝樂器烏得琴、歐洲魯特琴和中國琵琶的相似之處,就沒有人會懷疑這條橫亙亞歐大陸,被譽為“人類文明的運河”的風雨古道,在人類發展史上的地位。
然而,隨著歲月流逝,一些如串串珍珠般將太平洋和地中海連接在一起的城市,逐漸被人們遺忘,亞歐腹地日趨沉默。一度沉寂的絲綢之路,蘊藏著人類文明交匯的密碼。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以互聯互通精神,重新激活這條古老的道路,讓世界上最長的兩條經濟大走廊、文化大長廊走出歷史,讓古老的絲路精神煥發時代的生機。
回望歷史,和平合作則絲路暢,戰爭沖突則絲路絕。絲路之繁華有賴于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和平穩定,絲路之興盛源于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繁榮昌盛。崇尚和平、友好合作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無論是張騫,還是鄭和,都承擔了表達和平愿望、傳遞合作聲音的使命。
回望歷史,開放包容則絲路達,封閉狹隘則絲路阻。“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边B接東西方、橫貫歐亞大陸的絲路敞開胸懷,商旅穿梭,互通有無,福澤萬方。從漢唐到元明,古代中國的強盛期都擁有龐大的絲路“朋友圈”,沿線各國都得益于開放、受惠于包容。
回望歷史,互學互鑒則絲路盛,閉目塞聽則絲路凋?!拔迳惠x,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平等交流才能變得豐富多彩。中華文明沿絲路走向世界,因吸納多樣文明之光而博大。
回望歷史,互利共贏則絲路興,以鄰為壑則絲路衰。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歸根結底是為了互利共贏。中國追求的是共同發展,讓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
讓絲路精神的時代光彩照亮亞歐非大陸及附近廣闊海域,讓活躍的東亞經濟圈和發達的歐洲經濟圈牽起手來,讓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挖掘出來,讓沿線各國人民追求和平發展的共同夢想交織起來。3年多來,習近平主席在世界各地、不同場合闡述“一帶一路”的內涵,擘畫了一條各國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
本文由語文月刊公眾號ID:yuwenyuekan 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原創投稿,打賞全歸作者,閱讀量大另有稿酬。
投稿郵箱:120236131@qq.com,請注明“原創”字樣。
商務合作:QQ120236131
【請關注語文月刊公眾號yuwenyuekan】即時消息關注“語文月刊”微博,多轉發、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