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之中有不同-1311字作文
我曾去過兩個國家,一個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另一個便是與中國上海只相隔兩個小時航程的日本。如果說去澳洲是為了看景,看那里的大海和草場;那么這次隨團去日本,便是以一個小使者的身份去感受這個毗鄰島國的文化。
它的傳統與中國的傳統是相似的,更確切地說,中國的歷史孕育了日本的許多曾經。日文中有一半是漢字,所以當我乘車行在高速公路上時,看見的都是打著中國字的號牌,竟常常不覺得身在日本。日本的許多建筑都透著中國舊時王朝的影子,它的寺廟也與中國的廟宇大相徑庭。在京都里轉悠的時候,也能看到許多小巷,小胡同,街邊布滿木制的小屋舍。乍一看,只當是中國烏鎮之類的小鎮子。導游說,在東方,日本與中國是最相似的兩個國度,日本人也與中國人長得最像。許多歷史學家相信,如今的日本人是當年中國人與日本本土人聯姻之后的子孫。在西方人眼中,日本和中國都顯得含蓄,內斂而重視傳統。毫不夸張的說,在極久遠的過去,中國與日本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化根脈。
同樣的根脈向上生長,便會在自然的演變里分出枝杈。在當今日本的文化肌理里,我們能窺見許多的不同?;蛟S是受著武士道精神的感染,日本人很看重“規矩”這個詞。武士道,道即是一種制度,一種大眾準則。日本與中國一樣,是一個人口密度極高的國家,城市里的建筑擁擠,寸土寸金。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密集的環境里,社會是極有秩序的,因為很少有人違反規則,運轉的效率就能相當的高。
只舉兩個例子。一個例子發生在十字路口。在日本,所有汽車等紅燈時都會自覺地保持車間1。5米的距離,絕不會嘗試高難度的動作,把車頭貼在前面車的尾巴上。在中國其實也是有保持車距的規定的,但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夠遵守。另一個例子發生在電梯上,我是指那種開放式的電梯。所有日本人乘這種電梯時都會自覺地站在左側,留出右邊的過道讓趕路的人通行。在我們的國家的自行車道也有類似的情形,直行是紅燈時,右轉是可行的,但大多數人都沒有讓出右側過道的習慣,這就避免不了時有發生的擁堵和小摩擦了。這事兒會很奇怪,在中國不是沒有這樣那樣的規矩,但真正實行起來卻總是走了樣。中國人很重面子,很看重場面上的事,但細節之處卻常常帶著極深的中庸的思想,總覺得小事沒關系,得過且過。
中肯地說,日本人在這一點上做得更好?,F在恐怕有人要站出來指責我的不是了,你瞧瞧,你瞧瞧,出了趟國就忘了本。這點我明白,網絡上把日本貶得一文不值的帖子也看過不在少數。我們對日本這個民族的感情是復雜的,雖然一衣帶水,卻總隔著條無法抹殺的鴻溝。我說日本的好,從沒有刻意要去贊揚某個民族,而是覺得有些事情,我們真的能做得更好,能做得比日本人更好。無論是群情激憤,把日本貶的一文不值,還是崇洋媚外,把自己的民族踩在腳跟,這兩種行為都是極不理性的。
我其實也是一個容易意氣用事的人,如今只是在努力追尋著一種更加健康的姿態。如果我們真正地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便不會蒙住自己的雙眼,而是看清自己的路。當我們變得客觀一些,便能夠不僅聞到花草的芬芳,也擁有了揭露不足的勇氣,或許這才是我們該承擔的作為大國主人的責任。有很多事從不會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簡單,過分的贊揚不一定是愛,有些人的話雖然不留情面,卻正是他對這個民族仍存信念的象征。魯迅恰恰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從日本留學歸來,看到了中國的劣根。對于那時的中國,他選擇用標槍相對,把鋒利的刺扎入民族的心窩,要把社會驚醒。這是殘忍嗎?殊不知他在舉起標槍的一刻心也會針扎似的痛!
無論怎樣,我們對當今的中國充滿著信心。無論如何,走出去,是為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