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濫竽充數有感-694字作文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戰國時,齊國有一位喜歡尋歡作樂的國君叫齊宣王。他派人到處尋找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規模很大的樂隊。齊宣王尤其愛聽用竽吹奏的音樂,每次演出的排場都不小,總要集中三百名樂工一起吹。有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南郭先生,知道齊宣王樂隊的待遇很優厚,就一心想混進這個演奏班子。可是他根本不會吹竽,不過他知道齊宣王喜歡所有的樂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頭,裝裝樣子,充充數,誰看得出來!南郭先生終于千方百計地加入了這支樂隊。
每當樂隊演奏時,他就學著別人東搖西晃,有模有樣地“吹奏”。由于直到齊宣王去世后,他的兒子齊泯王繼承王位。齊泯王和他的父王一樣,也喜歡聽竽。但是他卻不喜歡合奏,而愛聽獨奏。他要求樂工們一個個輪流吹奏給他聽。這下子,冒牌充數的南郭先生可緊張了,他的心里七上八下的,眼看就要露出馬腳了,欺君犯上的罪名,他可擔當不起啊!只好趕緊收拾行李,慌慌張張地溜走了。看完這個故事,或許你的心里有個疑問“充數”你懂,“竽”是一種樂器,那“濫”呢?是不是很“爛”的意思?其實,正確地說,“濫”是不加限制、選擇,也就是“名不副實”的意思。
那位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因為裝作很會吹竽,所以就叫“濫竽”。“濫竽充數」"這句成語往往被當成貶義詞,比喻沒有真才實學,卻混在行家里頭,謀得一個職位混日子;或是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數。有時候,也有人用這句成語形容自己,表示謙虛。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唬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蒙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到那時,可就“糗大了”。
想想看,你有遇過這樣子的人嗎?在一個團體里,你有沒有“慧眼”可以看得出誰是充數的濫竽?明白了嗎?這就是我讀了這個故事后懂得的道理與這個詞語的解釋!希望大家不要像南郭先生一樣在一個集體或團體里充數!而靠的是自己學到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