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
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尤其作為作文里的重要分類的記敘文,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這類型的作文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味道記敘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1
北方人大都有吃面的習慣,和南方米飯相比,北方的面食豐富多樣,煎炸烹煮無所不能。我出生在淮河以北,從小就喜歡各種面食點心。現在的我也習慣了南方的飲食習慣,不過每每想起家鄉的牛肉板面還是想再回到老地方要上一碗牛肉板面外加兩瓣大蒜,多放辣椒,美滋滋的吃上一頓。
寒冷的北風迎面撲來,裹縮著身上的大衣,一個人走在街道上,多遠處看到前面云騰霧起,紅色的招牌白色的幾個大字“牛肉板面”。一個人,一碗面,一頭蒜,成就了一頓美美的享受。
“老板,來碗粗板面,多放辣椒再加頭蒜。”我進店找到靠近面鍋的位子坐下吆喊道。老板:“好來,你坐好,馬上就來。”簡單的交流,無需修飾的禮貌,就這樣我坐在位子上,看旁邊的大師傅盡情的玩耍手里的面團。
柔軟的面團在大師傅手里聽話的樣子讓人折服,時短時長,時粗時細。在手指間滑過,騰空而起,細面而落。順手丟到了翻滾的開水中,面就像魚兒一樣在開水中盡情的暢游,時而騰起,時而落下。這時再下幾片生菜葉,一塊將面撈起放進大海碗里,澆上事先做好的鹵子,一勺豌豆,二三辣椒,一撮牛肉丁,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牛肉板面就算做成了。等待已久的面終于要來到自己面前了。
蒜和辣椒早已備好,加上半勺辣椒,攪拌一番這就開吃了起來,一口下去就還想多次幾口。它不像德芙那樣讓你縱享絲滑,也不像云南過橋米線那樣潔白晶瑩,但吃上去就愛不釋口,再配一掰蒜,那味道真叫一個美。喝上一口湯,頓時身上暖和和的,就如那二鍋頭一般,雖說少了二鍋頭的干烈,卻也能讓你齒間留香,回味悠長。面吃完,湯喝干,擦拭一下嘴角,付上幾塊錢,出了店,繼續行走在街上。
這時的太陽已經暖和了不少,風也沒有之前那么冷,身上暖和了許多,離面館越來越遠,時間已經回不到過去,卻早已成為了記憶。
如今已經身在南方,也早已習慣這里的生活,但是心里的那個小小的愿望不知何時能再回到那座城市,路過那條街,走進那個店,吃上那碗面。再享受一下家鄉的'美味,看一下家鄉的景,見一下多年不見的老友。倆仨人一起吃著板面,闊談未來。
多次在夢里回到家鄉,吃上了那碗爽口香辣的牛肉板面,老友幾人,你吹,我捧的情景。夾雜著外面街道上喧嘩吵鬧的吆喝叫賣聲,一股大蒜的味道彌留在空氣中,翻滾的開水鍋前煙起霧散,頓時,夢中笑醒,卻淚濕枕邊。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2
我,作為一個從小離開家鄉跟隨父母來城市生活的孩子,在這個寧靜的夜晚,思緒不知不覺飄到了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家鄉。
帶著滿滿對家的留戀和對家鄉的好奇,我和爸爸坐上了一個略微超載的客運車,乘客們都說著一口純正的鄉言,讓我一個老家為藁城的人有絲羞愧。還好外面清新的空氣讓我感到了些許愉快,風嗖嗖的唱著歌從我的耳邊跑過,帶動那年老的車窗玻璃咯咯響,猶如一位年邁的老人活動筋骨的聲音,讓人擔心。
轉眼到了村門口,爺爺還是倚著那個電三輪,下車喊了聲“爺爺”就上了車,爸爸詢問著老家的收成,爺爺也對我的學習問長問短,讓有些尷尬的氣氛的到了緩解。不一會到了家,奶奶笑呵呵的從屋里小跑出來,“誒呀!誒呀!”的感嘆著我長得這么高。已經高過奶奶一個頭。奶奶前幾年前的了一場病,之后說話就不清楚,可身體還是那么硬朗,洗碗、種地、做飯……都能做。我放下行李,走到院子里,一切都沒變啊!屋前的兩顆柿子樹,枝條被果實壓下來,伸手就能夠到黃橙橙的柿子。院子一旁的柵欄被葡萄藤緊緊的纏住,緊密而整齊。葡萄有綠有紫,顆顆圓潤飽滿,讓人垂涎三尺。再往前走就是大門前的乘涼口,上方被青澀的瓦片整整齊齊的覆蓋著,有時燕子也會來這里筑巢。當然,這也是村里的爺爺奶奶們的樂園,他們常常聚在這里打麻將,就像大雁南飛、魚兒回游、鹿兒遷徙一樣的準時。當然,那同樣是我兒時表演的舞臺。
兒時的我瘋瘋癲癲、活潑開朗,再悶的人也會和我一起撒歡,何況我表妹。有時爺爺會做那乘涼,拿著那滄桑的芭蕉扇,一搖一擺的扇。那樣安然自如、那樣舒適愜意。扇走一天的悶熱,扇走一時的煩躁,留下一絲清涼的恬然。我會和表妹為爺爺表演節目,那是我兒時最驕傲自豪的時刻。幼兒園學的歌呀舞呀全部一一展示。實在歌無詞窮了,就活蹦亂跳瞎鬧騰一番,伸脖、對眼、彎腰、屈腿,上躥下跳,不亦樂乎。盡興時還會瞎喊兩聲,也不知喊得是啥,總之開心就行了。
多希望時光就停止在那一刻,奶奶充滿關愛的問候、院里甜如蜜一樣的柿子、門前盡情忘我的嬉鬧,都是那樣的讓人留戀。猶如夏日一朵淡黃小菊的芳香,飄蕩在鼻前,縈繞不去,陪伴著我漸漸成長……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3
家鄉是每個人最初的開始,最溫暖的回憶,卻并不一定是最終的歸宿,但每個人,每個家,都有不一樣的味道……
家鄉的夏日小巷,總有一份獨特的感情和味道,那幅屬于家鄉的畫……
太陽極不愿意地斂了斂熾熱的光束,在天邊留了幾抹淡淡的彩霞,白云并沒有白天那般純白無瑕,反而被太陽調皮地染上了橙紅色,淡淡的,卻恰到好處,漸漸過渡,周圍的一切仿佛都被這美景震撼,暫時停留,這是屬于家鄉的味道,特殊的美景……
當太陽揮揮手,帶走它最后一抹光霞,夏夜的小巷沉浸在特有的氛圍中。
皎潔的月光鋪在古老的青石板上,石板之間的苔蘚顯得更為水靈,流水
“嘩嘩”地沖刷著石頭,這時偶爾有自行車“哐啷哐啷”從青石板上駛去,挺立的路燈發出昏黃的光,引來許多飛蛾在燈管旁盤旋。
起風了,樹葉兒互相擊掌,仿佛召喚人們出來玩耍,小巷里熱鬧了起來。阿公阿婆抬出太師椅,搖著蒲扇,三三兩兩團坐在一起,眼睛微微瞇著,聊起天來;亦有些阿婆跟著自己家的小孫子、孫女后面,不停搖著蒲扇,驅趕著蚊蟲,嘴里還不停念叨著“別摔了”。
這時,小女生們大都圍在各種花兒面前,有的湊近聞著它們的芳香;有的掐下一朵兒放在同伴耳朵上,不停夸贊;有的一本正經望著花兒,當作知己吐露心事……小男孩們十分淘氣,愣是要玩捉迷藏,跑得遠遠的,一頭兒扎進花草里,也不管有沒有刺,有的出來后,蚊子叮了滿腿,臉上還被刮花,可讓阿公阿婆心疼、著急了。中年人大都搬幾張凳子圍著一張桌子下棋,時不時傳來笑聲、贊嘆聲、惋惜聲……
月亮愈加明亮,夜愈加深,家里人呼喚著自家人的名字,叫人回家,這時傳來聲聲道別,約定明日再一起玩耍……
燈滅了,家鄉的夜又恢復了寧靜,只有偶爾幾聲犬吠打破這寧靜,慢慢地,狗兒們也進入了夢鄉,只留明月繁星比誰更亮、更美……
家鄉的味道,是人,是物,是景,是樸實,是自然調味而成的味道,僅僅一口,便讓人留戀不舍,仿如刻入靈魂,寫入骨髓……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4
什么是味道,味道就是人的嗅覺的一種體驗,也可說是嗅覺的記憶。在城市里呆久了,你體會到城市是種什么味道嗎!你的嗅覺有體驗嗎。我感覺城市味道有幾種:
滿街汽車尾氣味,是種汽油、柴油。酒精的混合味道,很刺鼻;空氣中充斥著煤煙味與霧霾的`混合味道(尤其冬季更甚烈),即刺鼻又刺眼;走進步行街或購物商場,撲鼻而來的是化妝品味、香水味,使人昏昏晉噩噩,半醒半睡,不知是在天堂還是在地獄!總之,我覺得城市的味道,渾濁,黑暗讓人沉悶、窒息、壓抑!
告別了城市,離開這鋼鐵水泥森林,驅車向久違的家鄉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袤的田野,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心情豁然開朗,就連呼吸也覺得順暢了!
到了家鄉,閉上雙眼用鼻子來嗅一嗅,唉!這真是久違的鄉村味道。它在我嗅覺記憶中刻下深深的痕跡。我貪婪地吸吮家鄉的味道,品味著它,它還是過去的老味道,那么純正,那么親切!我細細咀嚼家鄉味道,真是豐富多彩啊!
在青青的草地里,你可聞到草的青香,使你回味冗長,這氣味清爽就像在口中含了塊薄荷糖。躺在綠草中打滾,追憶著童年時無憂無慮的時光,也想起玩伴小芳,如今她一定是位漂亮的姑娘,我還真有點想念她,不知她在何方!
在緩緩的山坡上,你可聞到花的芬芳,這山上處處開滿了山花,映山紅似火焰燃燒了山崗;百合花張開秀麗的小嘴,吐著舌尖似乎要親吻你的臉龐;不知名的花朵艷艷開放,彩蝶飛舞,花香四溢,這里是人間美麗的天堂,空氣中充滿了芳香,這味道讓人把一切煩惱遺忘!
在綠綠的瓜田中,你可嗅到鮮瓜的芳香,瓜田是生長甜蜜的地方,瓜兒個個像綠色翡翠,瓜秧好似優美的詩行。咬一口嫩脆的鮮瓜,甜蜜涌心頭,陣陣撲鼻香。會覺得生活無限美好,處處充滿甜密的暢想。
在碧波麟麟的魚塘,你可嗅到略帶腥味且美妙的味道。這是純正的魚塘味道,塘里銀鰱飛,錦鯉躍,一幅豐收的景象。一網捕上鮮活魚兒,就著塘水鐵鍋燉魚,一會就飄出誘人的魚肉香。吃著魚鍋就著二鍋頭白酒,把這故鄉的味道品嘗!
家鄉的味道還有很多,哪種都會讓我心曠神怡刻骨不忘。家鄉啊!你的味道就是,清馨、高雅。清爽、芬芳。投入你的懷抱,就象擁抱了我的親娘。你的味道永遠記憶在我的心上!
家鄉的味道記敘文5
我的家在安徽北部一小縣城,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小村莊,但是在我心目中它是不普通的,我愛它的一切同,包括它的味道!
春天萬物復蘇,走在鄉間小路一股股麥草的清香,伴隨鳥兒歌唱,深吸一口氣,感覺真好!青草的味道!
最喜歡家鄉的秋天。秋天的景色是那么地美。每當秋天一到,金黃的葉子漫天飛舞,地上也滿滿的是它們。輕輕地一腳踩上去,軟綿綿的,感覺奇妙極了。走在一望無際的田野小徑上,看著遠遠的大豆地,一片金色,好像置身在金色的海洋里,心情多愜意,人生就有多愜意。
秋天收獲的季節。果子大把大把的熟了,今天上東家敲幾顆棗,明天到西家摘幾個桔。剛把紅薯片塞到嘴里,棗又嘩啦啦地落入口袋里了。
呵呵,想到這里,口水快要流出來了。這就是我的家鄉,這種味道如此甜蜜,這種甜蜜的味道,會永遠記在心頭!
離家多年的我,逐漸適應了他鄉的生活,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故鄉的眷戀。一個秋風蕭瑟的傍晚,我漫步于一條靜謐的小巷,巷口小攤上的油炸臭豆腐勾起了對故鄉的思念。老家在蘇北睢寧,那里沒有江南的繁華和喧囂,卻也有和臭豆腐一樣令人回味悠長的特色風味小吃——煎餅和老鹽豆。煎餅是睢寧人常備的干糧,老鹽豆是家常的咸菜,說來都不能算是小吃,那就權且稱之為“大吃”吧,不過確實是滿有特色的。睢寧人有句順口溜:“煎餅卷鹽豆,天天吃不夠。”這煎餅要是就著那老鹽豆吃,味道更是妙不可言了。
睢寧老鹽豆具有其他菜肴無法比擬的優點。它風味獨特,易保管,好收藏,一年四季都能吃,不變質。特別是剛拌好的“鮮鹽豆”,紅通通的,辣乎乎的,用新烙出的煎餅一卷,滿口生津,令人食欲大振。
鹽豆的制作,有其特殊的程序。每年立冬前后,睢寧城鄉的主婦們開始忙活“下鹽豆”。她們挑選上等黃豆為原料,放在鍋里煮熟,趁熱裝入蒲包,放在暖熱的地方,用干軟草蓋上、捂嚴實,使其發酵,焐到扯黏絲程度取出,拌上紅辣椒醬(舊時農家是用拐磨將干紅辣椒配上水磨成辣椒醬;現如今,城里人直接到加工椒醬的地方用機器加工好辣椒醬),加上鹽、大蔥、生姜等調料,再配上適量的鮮紅蘿卜,用少許涼開水攪拌而成,拌好后即食,叫“鮮鹽豆”,曬干后再食用,叫“干鹽豆”。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辛稼軒辭的這兩句,說的是西晉時的張翰因見秋風起,思念起蘇州老家的莼菜鱸魚羹,就決定棄官不做回家去了。我沒有張翰的灑脫,但總也該回故鄉看看了。不為別的,只為那回味悠長的煎餅和老鹽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