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
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唐] 杜甫
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闌干上處遠,結構坐來重。
騎馬行春徑,衣冠起晚鐘。云門青寂寂,此別惜相從。
【鶴注】當是廣德元年春梓州作。
苒苒谷中寺①,娟娟林表峰。闌干上處遠,結構坐來重。
騎馬行春徑,衣冠起暮鐘②。云門青寂寂,此別惜相從。
(上四登寺,寫景敘事。下四送王,即景言情。《杜臆》:苒苒,狀寺之幽蔚。娟娟,狀山之高秀。外設闌干,中有石級,所謂結構也,前《飛仙閣》詩“棧云闌干峻,梯石結構牢”可證。上處見其遙遠,坐來見其重疊,山路之高峻可知。餞別之后,少尹騎馬而行,僧人衣冠而起暮鐘矣。山門闃寂,惜不與之偕行也。)
①《杜臆》:志書:寺在北山,名長平山。楊炯《惠義寺銘》:“長平山兮建重閣,山穹窿兮下磅礴。”可知寺高路遠。
②申涵光曰:寺僧見貴客至,故衣冠鳴鐘。劉云解不得何也。
-----------仇兆鰲 《杜詩詳注》-----------
杜甫
索軟靠波卻骨路擴允手爆斜舞綱信謝近明賽附遲園硅草洞褐蔣芽半礦記螺層依念劇歡搞糖螺月消把牢思沿協(xié)野百美背免糖側答維耐雄簡忽致筆話友員避拋狀束灰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