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過馬路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中國式過馬路
現(xiàn)象反思 毋庸諱言,所謂的“中國式過馬路”,其實已經(jīng)成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種“痼疾”,過馬路之亂象漫畫 這一現(xiàn)象折射出的,不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無奈,還有國人規(guī)則意識的淡薄。 按理說,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都有相應的“路權”,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交通空間。但在道路資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相互爭奪、吞噬他方“路權”的情況比比皆是。行人不看紅綠燈,不走斑馬線;機動車經(jīng)常在人行道、非機動車道上橫沖直撞;一些司機不遵守交通法規(guī),做出闖紅燈的瘋狂行為。由此造成的種種混亂,不僅損害了他人的權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隱患。 路權是人人應享有的一種權利。對路權的爭奪,并不是一定要分出輸贏的比拼,而是要平衡各方權益,實現(xiàn)道路資源共享,進而達到共贏目的。在交通設施完備的前提下,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本應各行其道、遵章守紀,才能改善交通秩序,減少事故隱患,實現(xiàn)道路安全暢通,這才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和要求。 實際上,對蕓蕓眾生而言,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個人的所作所為都對社會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不同的是,有的人以自身的文明言行,最大程度地傳遞著“正能量”,而有的人,則在茫茫人海中隨波逐流,甚至引發(fā)令人生厭的“負能量”。由此而言,當我們在馬路上行走或駕車的時候,更應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中國式過馬路”那群人中的一員?[9]誰都不是旁觀者 國慶8天長假,全國發(fā)生6.8萬多起交通事故。盡管與去年同期相比,數(shù)量有了大幅下降,但絕對數(shù)量仍夠嚇人的。爾后,公安部出臺“闖紅燈扣6分”等一系列新的規(guī)定,引得眾說紛紜。中國式過馬路背后的實質 事實上,道路的問題,不只是有車一族的事。行人抱怨司機橫沖直撞,甚至把斑馬線變成了死亡線。司機,也是怨聲載道,說行人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無視紅綠燈,隨意行走。網(wǎng)友抓拍到的場景,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交通管理部門,也是一吐子苦水,壓力重重。以我看,中國式過馬路,是病癥,更是警示。 對于行人來說,是該多些自覺自律。過馬路時無視紅綠燈,只會給自己增加風險。讓行人自律,既要管理,亦要教育。我國不少城市下過大力氣整頓行人過馬路的行為。諸如罰款,或者讓違規(guī)者當交通協(xié)管員,直到發(fā)現(xiàn)下一個違規(guī)者接替等。這在一段時期是有效的,但沒過多久又回到老路上來了。文明過馬路,要注重習慣的養(yǎng)成,小手拉大手,要大人做給孩子們看;更要長時間地堅持下去,多一些較真的精神。 對司機來說,駕車行駛在路上,當然處于是一種強勢地位。毫無疑問地該對行人多一些避讓。唯有多些規(guī)則意識,多些對生命的敬畏,我們的道路才會更暢通些,更安全些。寧停三分,不搶一秒,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而該是開車的行為守則。 對行政管理部門來說,一系列嚴管措施的出臺,可以看得出是在想些辦法,努力把我們的道路安全打理得更安全、通暢。但對人們的行為習慣,既要用法律法規(guī)加以約束,同時缺少不了道德的教化,以及一些及時的警示。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犯一次大錯之后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那樣,不但路上會亂成一窩粥,更會增加社會管理成本,甚至會制造出許多悲劇來。行政管理者,當守土有責,責無旁貸。 “中國式過馬路”,這種晾曬讓人感到臉紅,因為誰都不是旁觀者。[7]從我做起 馬路上的紅綠燈,真是深察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極佳參照物。面對紅燈,太多的人總是急不可耐,似乎有萬分重要的事,分秒耽擱不得,等其過去定奪。有時,我們也常抱怨社會風氣不好,但在抱怨時自己又在哪里?耐心等綠燈亮起、規(guī)規(guī)矩矩排隊、不亂扔垃圾、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這些顯然都不是大事,但又都是我們沒有做好的“小事”。 國人在時間觀念上一向遭人詬病,往往“八點開會九點到,晚不了十點聽報告”,但奇特的是在過馬路上卻又有著異于尋常的時間觀,也算得上另一種“國粹”了。 我們都不陌生的一幕通常是這樣:對面還是紅燈,馬路這邊已經(jīng)有人試探著往前邁步,他一步向前,留下的空隙則馬上被身后的路人填補;于是,一個向前涌動的人群形成了。 馬路上的紅綠燈,真是深察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極佳參照物。面對紅燈,太多的人總是急不可耐,似乎有萬分重要的事,分秒耽擱不得,等其過去定奪。 為什么這樣?《新周刊》前年的“急之國”專題,則認為我們這個時代患上了急迫癥,認為資源緊缺引發(fā)爭奪,分配不平衡帶來傾軋,速度帶來煩躁,便利加重煩躁,時代的心態(tài)就是再也不愿意等,中國人已經(jīng)喪失了慢的能力。 為什么會這樣?或許有人說現(xiàn)在一些路口的紅綠燈設計的不合理,綠燈才十幾秒,逼得行人向劉翔看齊。這樣的事,有確實有,但也純屬個別,不足以支撐“湊齊一撮人就可以走了”。為什么會這樣?其實,最大的因素是“你”也在“中國式過馬路”的那群人里。也正因為有了一個個尾隨他人身后的“你”,才很快“湊齊了一撮人”。 剛好看到雜文家吳非的一篇文章,他在專欄里談到這樣一件事:1986年,其所執(zhí)教的學校讓學生自行申報“三好”,一個原先不積極的學生路某也申報了,在“個人表現(xiàn)及事跡”一欄中只寫了一句“在校食堂用餐兩年,沒有插過一次隊”。開會討論時,其他同學對此不以為然。于是吳非算了一筆賬,路某住校,每周六天上學,除去假期,他在學校用餐一共是1440次;兩年時間,在每天都看到其他人“隨便”的情況下,一件事重復做了1440次,每一次都循規(guī)蹈矩,一絲不茍。賬算完,投票時,全班舉起了手。 其實,我們的街頭很輕易“湊齊一撮人”,缺的不正是像小路這樣“1440次不逾矩”的人嗎?假如人人都像小路這樣,又哪會出現(xiàn)“中國式過馬路”? 有時,我們也常抱怨社會風氣不好,但在抱怨時自己又在哪里?耐心等綠燈亮起、規(guī)規(guī)矩矩排隊、不亂扔垃圾、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這些顯然都不是大事,但又都是我們沒有做好的“小事”。國慶長假里,那高速路上一地的垃圾,不正是讓人汗顏的鐵證嗎? 其實,在今年的國慶節(jié)講話里,總理就提到要提高國民素質和道德水準,實現(xiàn)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而國民素質和道德水準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也要從小事做起。譬如,從今而后,“中國式過馬路”的人群里,少了你我的身影。不然,“湊齊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將生命之樹“常青”綿延無絕期。(朱啟禧)[7]現(xiàn)實隱喻 現(xiàn)在的中國和中國人,正走在時代的十字路口。各種現(xiàn)象、各種矛盾、各種問題、各種困惑,都亂作一團、糾結在一起。雖然號稱消滅了“階級”,但戶籍、出身、職業(yè)等因素卻依然將人分為了三六九等。有人開車,有人騎車,有人走路。開車的看不起騎車的和走路的,認為是他們堵了路,影響了通行的效率和速度。騎車的和走路的卻認為是開車的用非常手段侵占了更多的公共資源,仇富更仇腐,經(jīng)常在心里面問候他們的家人。 大家的心里都很著急,很浮躁。都想走快點,都害怕被時代拉下,都想成為“先X起來的人”。可是,大家的思想?yún)s不統(tǒng)一,走的方向就難以協(xié)調。有向左的,有向右的,有渾渾噩噩隨大流的,也有別出心裁“打左燈往右拐”的。我急著往這邊走,你急著往那邊行。你不想避讓我,我也不想避讓你。怎么辦?只能先下手為強,“狹路相逢勇者勝”。為了提高勝算,很多人都在試圖千方百計團結“一撮人”,人多力量大,團結就是力量,人多好辦事,法不責眾。不管是“一小撮人”還是“一大撮人”,是共同的利益將他們聚合在了一起,但他們卻往往不承認這一點,他們會宣稱他們是為了一個更冠冕堂皇的目標走到一起來的。 路口明明有紅綠燈,明明有規(guī)矩,卻只是個擺設,沒有幾個人將其當回事。不守規(guī)矩走遍天下,守規(guī)矩寸步難行。黑貓白貓,捉到老鼠的就是好貓,而要想捉到老鼠就不能走尋常路,還必須跑得快。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并且,很多規(guī)矩本身就不規(guī)矩,是擁有話語權的人制定的,有著明顯的缺陷和傾向性。有的規(guī)矩則干脆就是個陷阱,目的就是挖個坑讓人跳,執(zhí)法就是執(zhí)罰,甚至執(zhí)法就是釣魚。 那么,馬路就只能這樣一直亂糟糟下去嗎?就沒有解決的辦法了嗎?當然不是,適當借鑒一下別人已有的現(xiàn)成的成熟經(jīng)驗,把規(guī)矩真正當成規(guī)矩。過度解讀 南大新傳院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系主任、社會學博士周凱認為全民討論“中國式過馬路”是過度解讀的表現(xiàn)。 “中國式過馬路”談不上劣根性,但肯定是一種通病。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講,“中國式過馬路”顯示了羊群效應。當人們發(fā)現(xiàn)闖紅燈很少受到懲罰,利己主義意識就會唱主角。實際上,印度等國家也是存在闖紅燈現(xiàn)象的,只是網(wǎng)友套用“中國式離婚”,使得“中國式過馬路”備受關注。當然,闖紅燈在很多國家為人所不齒。 很多人都闖過紅燈,可以列舉這樣的原因:一、為一個非常著急的事情要過馬路,這時附近沒有車了,穿過去也就10秒鐘,而車來至少要1分鐘。二、一些紅燈設置不合理。當初設計紅綠燈轉換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今后道路的變遷、人流和車流的變化?如果綠燈只有10秒左右,而馬路又比較寬,我不闖紅燈誰闖?我們在文化心理上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立了規(guī)矩卻不嚴格按照規(guī)矩來執(zhí)行,這也使得“不違法、小違規(guī)”在社會上大行其道。大環(huán)境中,人們很多時候不太守規(guī)矩。“中國式過馬路”就折射出我們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不守規(guī)矩方式”。 只能靠國民素質教育、安全意識教育整體性的提高。讓社會形成遵守信號燈的禮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全民大討論解決不了問題,如同全民大討論解決不了隨地吐痰的問題。全民討論并且憂心忡忡,是過度解讀的表現(xiàn)。闖紅燈固然是違法行為,值得批評,但更值得關注的應該是司法等方面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