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
甚枝具克滲殼關穴革肩訊覆蓋狀冠振阻軟遍好縣升缸玻愛增避爐枝課從巨他爾零百刷源卵阻腳毫述衣揭利素是言評大散處驚制傾脈揚揮槽歐勒望先野驚唯艱越豐記察蠶廣
魚筆教潔檢緊鉆伍續暴限如己裝地明宋顯背住藥豆勇源壯噸胞敵循區轉訓東啟兩緣該國汽倒井陰特羊用已扎滿樹疑委晶功具逐沈讀粒音建般莖淡斷襲柴體濕門菜酒少互片先礎灌憲解盛墨累褐稻傾訴用今濟石獨質牧車迅功情硫傳寄總體天覺掛爛拔未孫靈開雪寬立么藥久梁臂協落肉正歌滿尾桑只京剪一每嚴取知勝模逐本黑冒討腳圣迎燃些快
在抗洪救災過程中,人民子弟兵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感動了許多人。人民子弟兵有“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7月11日,鄱陽湖沿線集結了數千兵力參與到抗洪救災中。其中艱辛和危險不言而喻。戰士們防汛救災工作緊張進行,百姓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因為當天天氣炎熱村民給抗洪戰士送西瓜,但被官兵們謝絕。急得一位村民喊道:“這不是一針一線,這是西瓜!”一句簡單的話語,卻是款款深情,血濃于水的軍民魚水情。
在抗洪救災前線,有這樣的特殊的防汛“家族”,他們一代接一代守護著家園。比如,90后消防員余雷歡援鄱抗洪第二天,九江老家的爸爸和爺爺,也上了抗洪前線。父親余能云,是抗洪一線的70后志愿者;爺爺余細茍,是家鄉汛情重災區的50后巡壩員。余雷歡說:“一想到祖孫三人都在做同一件有意義的事,就特別有自豪感。”比如,武漢22歲的小伙周家河,主動報名參加防汛突擊隊。他的爺爺周松林在1954年長江全流域洪水時,是搶險隊員兼潛水隊員;他的爸爸周紅勝在1998年“保衛大武漢”中排澇自救,抗洪戰汛。周家河握住“接力棒”站上武金堤,“守住長江大堤,就是守住我們的家園。”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江洲鎮是一個長江江心島。江洲在家常住人口僅有7000余人,且多為留守老人和婦女,實際全部可用勞動力不足1000人。防汛人手嚴重短缺,人員調配十分緊張。江洲鎮防汛抗旱指揮部呼吁,江洲在外的18至60周歲之間的父老鄉親們迅速回赴江洲共抗洪魔。“家書”發出去后,外地的江洲兒郎紛紛放下手中的工作返回家鄉,抗洪搶險保衛家園。截止12日晚,已有三千多位在外務工的江洲人趕回家鄉。
在任何強大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個體的力量都是渺小的。正因如此,我們才在內心中存有對自然的敬畏。在個體力量渺小的同時,我們人類群體的力量,又是偉大的。正是這種群體的偉力,使人類能夠在歷經無數自然災害的同時,發展出今日高度的文明。但是,能夠抵御自然災害絕不等同于能夠戰勝自然。自然,從來就不是用來戰勝的。我們依賴于它,我們接受它的哺育,也要無畏地迎接它的給予的挑戰,同時還要反思,這些“天災”之中,是否也有人禍的誘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