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作文(匯編15篇)
歷史人物作文(匯編1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人物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人物作文1
讓我敬佩的歷史人物很多,那就從鄭和講起吧!鄭和原來叫馬三保,是云南回族人。他年輕時曾入宮為宦官,因為刻苦勤奮,再加上他才智超群,屢立戰功,明成祖賜他姓“鄭”,又將他升遷為主事太監,所以他又稱“三寶太監”。
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后率領著船隊七次下西洋,經過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洲和非洲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7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遠,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鄭和統率千軍的才能。他的船隊最后一次航行的時間,比世界著名的航海家迪亞士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哥倫布到達美國大陸、達。伽馬沿非洲西岸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時間,都早了半個多世紀。
整合不僅是一名偉大的航海家,而且還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他非常重視考察所經過或駐扎的國家和地區的風土人情,每到一處,并做到“入國問禁”,“入境問俗”。他不僅吧中國的陶瓷、絲綢、茶葉等物品帶到東南亞,也把東南亞的香料、柴料等物品帶到中國。更難得的是,他把中國先進的文化藝術農業技術等技術傳給它國,教導當地人民種植糧食和建設房屋,當然也傳授了造船與航海技術。
鄭和的所作所為,深得當地人民的愛戴。鄭和開創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先河。鄭和七次下西洋,無論起航地點是南京寶船廠還是太倉劉家港,途中一般都會在一個干口停留,這個港口就是福州長樂太平港。太平港,原名馬江,鄭和因為希望出使西洋旅途平安,便向朝廷請求把馬江改為太平港。這就是我敬佩的歷史人物——鄭和。
歷史人物作文2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看了這首詩,大家應該知道這位世界文化名人了吧!他就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他的代表作《離騷》是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在他的詩中,栩栩如生的體現出當時社會的背景,讓我們感嘆,同時充分的表達出自己的愛國之情,讓我們替他驕傲。
畫中的他,莊嚴而憂愁,飄蕩在波濤海浪之中,對平平安安的生活充滿著向往。我想,他應該正在向大海訴說著苦難,與大海為友,讓大海能夠帶走一切苦難,為天下的人民取得幸福安康。然而,就在他訴說的同時,一個致命的打擊正悄悄的向他走近,近了,越近了。五月初五這天,他絕望到了極點,終于,他走了,他奔向了長江,長江能將他的一切憂愁、一切苦難、一切痛苦統統帶走。他為國為民而死,這是值得的,因為他日夜牽掛的人們以自己的方式來追思自己的這位詩人。從古至今,每年的五月初五,每個人,小孩、中年人、老人都會吃上好幾個粽子,我想屈原在長江邊上已經在笑了,因為他看見了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安康。他,也就放心了,不再流下眼淚,替人們哀愁。劃龍舟,也是這樣,可能是為了追念屈原的愛國精神。這些都是這位愛國詩人應該得到的尊重。
他成為了我們的榜樣,不自私、不放棄、愛國、愛人民的精神,一些貪得無厭的人,自私的人,是完全二個對比,一個是在天上,一個是在地上,人只有不自私,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難道屈原不是嗎?人只有不放棄,才會有成功,難道屈原不是嗎?人只有愛國,才會成為別人的榜樣,難道屈原不是嗎?人只有愛人民,才會懂得與人交流,難道屈原不是嗎?只有做到這些,才會受到世代追念,難道屈原不是嗎?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們就更應該向他學習。
我堅信,我相信,再過幾百年、幾千年,他仍然會被我們所愛戴,因為他有代表作《離騷》,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因為他熱愛人民,因為他是中華民族的世界文化名人。
歷史人物作文3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在這五千年里也涌現了許許多多偉大的人物。其中最讓我敬佩的就是三國里的一位梟雄:曹操。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英雄無數。然而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之中,那么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說,孔明算得上是真英雄,處事果斷,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是千年難得一遇的賢人。但我卻認為他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為,他何必要把自己死死綁在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孫權不過是仰仗父兄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為,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我認為三國時期的英雄非曹操莫屬。
曹操可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英雄。無論是在計謀還是招賢納士等方面,他都十分卓越。
他是一個政治家,除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還稱王不稱帝,他還說過:“天下為定,不得遵古。”于是他便建立了魏國,決心招賢納士以統一天下。
他還是個軍事家,不計前嫌,招收各路英雄好漢。他在與袁紹的那場官渡之戰中,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情況下,他運用計謀,使敵我力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以少勝多。當他勝利了之后,他在當初袁紹的宮殿里看奏折,當他看見有一個奏折上寫著十分好看字的時候,他不管奏折上寫的是罵他的話,他下令立刻召見那個人。經過他們的一番談話中曹操發現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便不計前嫌把那個人收在了自己的門下。
他又是一個文學家,有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樣的流芳百世膾炙人口的詩句。不禁令人思潮起伏,回想連篇。
望梅止渴,煮酒論英雄,割須棄袍,割發代首,敗走華容道。“周公吐脯,天下歸心。”只有胸懷坦蕩,立志高遠的人方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十分喜歡他那曠達的胸襟,遇事謹慎,臨危不懼的態度。還有他樂觀宏達的精神一直在鼓舞著我。讓我懂得了在生活中遇困難永不放棄,要敢于斗爭。并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
歷史人物作文4
在浩瀚歷史的長河中有無數名垂青史的英雄豪杰,他們如同天上的繁星閃爍著璀璨的光芒。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物讓我欽佩,比如:諸葛孔明,他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漢高祖劉邦能知人善任;楚霸王項羽英勇無畏;漢武帝等都讓我欽佩不已。但惟獨有一人最令人欽佩,他就是有名的政治家——曹操。
盡管書中寫道他“大逆不道,奸詐多疑”。在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能居上者,為何偏信劉者可稱帝?曹操一生,也犯下了許多的錯誤。比如赤壁之戰是曹操最大的錯誤,此戰中曹操擁兵百萬之多,卻輸給了孫劉聯軍幾萬人馬,這迫使走華容道死傷慘重。
曹操同樣也是一位詩人,他寫的《短歌行》與《關滄海》,彰顯出他遠大的抱負,廣納人才,他在《短歌行》中這樣慨嘆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渴望人才,真乃帝皇之大氣也!曹操為得許攸謀士,每夜與其美談,終得這個深謀遠慮的人才。一天,曹操在河邊釣魚,將士問他為何不放魚餌,曹操說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令眾將士信服。
他同樣是一位軍事天才,如官渡之戰,以少勝多,打敗心高氣傲的袁紹,活捉呂布、樊城之戰等等,在此我們領略到杰出的軍事家曹操的軍事才能,但是最終在赤壁之戰輸給孫劉聯軍,難以實現統一全中國的夢想。“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至今廣為流傳,人們把它當作座右銘,寓意為國效力。還有很多關于曹操的故事,有望梅止渴、舉酒論英雄等等。
當然,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曹操也有過錯,斬殺他叔父呂伯奢,殺害名醫華佗,夢中殺人之事,導致他臭名遠揚,被負罵名,但功大于過,他的成就為晉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有很多令人欽佩人物,曹操就是我最欽佩的人物,讓我們走進古人的歷程。因為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讓我們走進古人,古人不遠!
歷史人物作文5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英雄豪杰為守護著我中華民族的領地,而拋頭顱,灑熱血。岳飛、鄭成功、戚繼光、霍去病、楊政忠、蘇武等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華歷史上抹不去的痕跡,中華民族的驕傲。其中我最為欽佩的是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廬陵人,字宋瑞,號文山。南宋一代抗元名將,愛國政治家、文學家。他鐵骨錚錚的性格與氣概使我對他起了敬佩之感。
當他被元軍俘虜時,元軍予以高官、俸祿,他拒不接受。當元軍都元帥張弘范告訴他南宋已滅亡,他忠心盡到了,可以換主奉君了,他仍是一身浩然正氣,并提筆寫下了《過零丁洋》的不朽詩篇。詩中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記激起過多少胸懷壯志的奮斗青年的心。為中華千百年來的`輝煌盛世做下了完好的奠基。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壯烈詩詞。也表現出了文天祥的躊躇滿志。詩詞慷慨激昂,體現了文天祥為國獻身的自豪與無畏。又一次充分的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使我又一次肅然起敬。
文天祥我想對你說:“你的鐵骨錚錚,寧死不屈的氣魄,你的躊躇滿志,一身浩然正氣無一不使我敬佩尤深。你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揭開了新的樂章。而在當今的社會上又有幾人能做到你這般的忠心愛國,不畏權貴,為祖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作為一個中學生,我應該學習你所有的品質,為我的祖國,我偉大的母親獻上我的一切,為中華民族這一宏偉藍圖添上我濃墨重彩的一筆。使我的國家站在世界之巔。俯視一切,成為世界的最強者。文天祥,我向你致敬。”
歷史人物作文6
漫漫千年已過,那早已逝去的歷史長河,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奪目的明珠。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望著那如盤的明月,飲酒賦詩好不自在。而思念之情,卻止不住地涌上心頭。遠離了自己的親人,獨自一人來到這里。適逢中秋佳節,卻無法與親人相聚。對月獨飲,只飲得一懷愁緒。他深知這人間的悲歡離合、世事無常,卻無法改變,只能將這一懷愁思化為美好的祝福,遙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
我喜歡他,喜歡他豁達的胸懷。
“大江東去,浪花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遙望當年赤壁之戰的所在地,他感慨那滔滔大江上逝去的歷史。他那拳拳愛國之心早已按耐不住,但只因政見不合,被貶至遠方。無奈,他只能在這山水之間徜徉,以詩來抒發心中的憂郁、悲傷。
我喜歡他,喜歡他愛國的心。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入夢,他有死回到了十年前,與妻子王弗共度的那一段美好時光。只是,時光已逝,佳人不在。她去時,他為她種下三千松樹,卻無法與她生死相依。如今他與她相距千里,難以相聚,便只能在夢里相見了。夢中她對鏡梳妝,與他形影相隨;夢外,他黯然神傷,獨自一人面對漫長的人生。
我喜歡他,喜歡他的多情。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他坐在西湖上飲酒,欣賞著西湖的晴雨之景,時而清晰,時而朦朧。他將西湖比作西子,更給西湖添了些許靈氣,使它更加美得不可方物。對湖吟詩,飲酒作樂,怡然自得。
我喜歡他,喜歡他的悠然。
他,是個豪放的男子。
他,是個豁達的男子。
他,是個多情的男子。
他,亦是個樂于生活的男子。
他,便是蘇軾。
千年后的我喜歡他,喜歡他的詩詞,喜歡他的性情。無須華麗的語言表達,只需二字——喜愛。
夢里,只見他隨著那滔滔江水,消失在天的盡頭……
歷史人物作文7
悠悠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來曾有多少英雄好漢為國捐軀,為國拋頭顱撒熱血。
他們的豐功偉績,將流芳百世,讓讓子子孫孫一睹風采。一睹他在戰場上奮力殺敵,一睹他為皇上進貢忠言,一睹他為國為民,他---就是精忠報國的岳飛。
說起岳飛文采自不必多說,數十首詩詞足以說明。除此之外他還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框架”,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與其他大臣和睦相處,又懂得“韜光養晦”,對立太子的重要性等政治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但其性剛直,寧折不彎,不愿意謅媚逢迎權貴,跟愿意在困難只是迎合談和派,屢次上書反對高宗與秦檜的投降行為,故必為宵小所忌。
凍死不折屋,餓死不打擄”這時岳家軍的口號,也是真實的寫照,岳飛精擅各種兵器,年少時槍術就“一縣無長”長大從軍后更是從未逢敵手,屢屢陣戰大將,他不但達到了宋朝的最高射箭紀錄:三石,還具極佳準頭,可謂“勇冠三軍”。
“岳母刺子幾乎是人人皆知,而岳飛也做到了這一點“精忠報國”。但是糊涂的高宗聽從秦檜的讒言,將岳飛處死,而岳飛的十年努力也白費了
岳飛的操守,人品近乎完美,他給予炎黃子孫足以敖視世界的精神遺產,是華夏兒女屈指可數的精神領袖之一,他不凡的事跡與中華民族同在,與日月同輝。岳飛的軍隊,是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直有信仰的軍隊,他們的信仰就是為人民而戰,所以岳家軍的士兵敢于戰斗,勇于犧牲,但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岳飛的領兵有方。
我贊美岳飛,贊美他為國為民的精神,贊美他節儉廉潔,謙虛敬賢的品質,贊美他持不懈,為國捐軀而不懈的高尚品德!
岳飛自幼精忠報國,不論君主對他怎樣,他都忠心耿耿,毫無怨恨之心,就連自己被奸臣所害,自己兄弟要幫他報仇,他也不讓,可謂真正大英雄也!
歷史人物作文8
歷史被如沙的時光悄悄地掩埋,驀然回首,已是千百年。然而當我們真正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鳴沙中突兀,回蕩。
如煙往事,似水流年,歷史長河數千年沖擊著兩岸,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為人所熟知,為人所贊揚,為人所敬佩,為人所爭議的名字———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他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造的浪漫情懷,造就了他的輝煌。他的詩歌,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氣勢浩瀚、變幻莫測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舉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美不勝收。細細品味,眼前仿佛已出現“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壯闊景象;落寞時,又感受到了“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孤獨;獨步溪邊,偶遇“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的明麗。李白的詩字里行間都溢出縷縷馨香,絲絲浪漫,令人陶醉其中,盛唐的魅力孕育于他的詩中,時刻待噴涌而出。因而,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李白自年輕時就慷慨自負,不拘常調。他具有很強烈的任俠作風: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蕩使氣。年輕時“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接濟之。”喜豪飲縱博,又精于騎射。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舉入仕的常軌道路,而希望一舉成就大業。
李白的驕傲,令自己清高,也使我折服——這份略帶驕傲的清高,成就李白的魅力,李白的浪漫……
花開花落,朝代興衰。風起云涌的歷史畫冊上,永遠忘不了那濃墨重彩的一筆,李白。古人不遠……
歷史人物作文9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英雄人物,比如: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中:曹操、關羽還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等等。我最喜歡的就是聰明機智的諸葛亮。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傭兵不下百萬,將領不下兩千,而劉備手下的兵不過只有六萬而已,將士也不到十人。雖然孫權的兵比劉備的多,但是和曹操比起來還是雞蛋碰石頭。
周瑜是孫權手下的一號大將,文武雙全,周瑜和孫權又是親戚關系,周瑜對孫權影響極大,所以必須說服周瑜。在諸葛亮和周瑜談話的過程中,諸葛亮慢慢的得到了周瑜堅定的抗曹之心。
不久,周瑜以造箭為理由,要求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結果諸葛亮不費一錢一鐵,一兵一卒,就讓曹操白白的送上了十五萬支箭,真不畏是:神機妙算啊!
素以足智而著稱的周瑜,面對曹操大軍束手無策,幾乎生病。魯肅找來諸葛亮,諸葛亮說:“欲破曹軍,宜用火攻。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果然,諸葛亮說借東風,就借東風,所以周瑜就利用東南風來火燒曹操之船。從這就能看出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
曹操敗走后,諸葛亮算準曹操會走華容道,所以他就叫關羽在小路燒煙防火,曹操就會走小路。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關羽生擒了曹操,但是關羽太講義氣,又把曹操放了出去。不過,這些都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
諸葛亮的智謀在赤壁之戰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智謀造就了赤壁之戰這場歷史上著名的戰役,眾多歷史名人歌頌過這場戰役。直到現在,這場戰役已經傳入了家家戶戶,諸葛亮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作文10
我最喜歡的魏晉人物是“竹林七賢”中的精神領袖——嵇康。
不畏強權
嵇康從沒怕過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這倒不是因為他本身官位不低,而是國為他瞧不起那些有錢有勢的貴人。一天善于言辭的鐘會領了一幫達官貴人去拜訪嵇康。而嵇康卻仍按自己的愛好在樹底下叮當叮當地打鐵,無視面前的一幫官爺們,鐘會他們就站在那看了很久,就在他們要走時,嵇康才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此后,這人就一直記恨著嵇康,總向司馬昭說他的壞話。
正氣凜然
嵇康的正義是世人皆知的,有人說:嵇康身上總有清氣繚繞,這種清氣想來便是正氣的化身。嵇康有一朋友叫呂安,他的妻子徐氏長相極美,竟被他的哥哥給羞辱了。呂安得知后十分生氣,要到官府告他哥哥,這事被嵇康知道了。他以家族清名為由,勸呂安不要告官。誰知,這呂安的哥哥竟先下手為強,告呂安不孝,于是呂安就被官府抓走了——然而嵇康不樂意了,他擔保呂安無罪,并告發了呂安的哥哥,他這一舉動得罪了司馬太守,再加上鐘會在司馬昭耳邊吹風,于是嵇康也被抓走了,有趣的是嵇康知道自己要死了之后,沒有逃,而是坐等官兵。
鎮定自若
嵇康被抓進了大牢,他并沒有認輸而投降,而是每天背讀孟子的話,且時不時帶上嘲諷司馬家族和鐘會的話。這一罵,司馬家族的人就氣死了,于是嵇康就領了個免費死刑。行刑當日嵇康衣冠整齊,甚至還讓人搬上了古琴,悠閑地彈起《廣陵散》。快行刑時,有三千太學生請愿赦免嵇康,愿以嵇康為老師,但遭回絕,于是嵇康被斬了。之后,竹林七賢也非死即傷。
嵇康的為人及品德一度影響了后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令人感佩。
歷史人物作文11
他是一個外交官,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他的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他就是我最欣賞的歷史人物——藺相如。
藺相如是一位文將,他溫文爾雅。藺相如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在趙惠文王時期,秦王得知趙王有了和氏璧,就想騙取和氏璧歸為己有,而藺相如面對強大的秦王面不改色,毫不畏懼,他和秦王進行了巧妙周旋,最終完美地保住了和氏璧。秦王在求得和氏璧無果之后想要再次刁難趙王,約他在澠池之會上相見,想在此讓趙王屈服于他。于是趙王去澠池見秦王,藺相如拼命要挾秦王為趙王擊缶,奪回了趙王和趙國的尊嚴。因為藺相如有膽有識,為趙國做出了巨大貢獻,趙王又封他為上卿。這就是澠池之會的故事。
藺相如的職位要比廉頗高,廉頗很嫉妒,于是廉頗想要狠狠地羞辱一下藺相如。藺相如每次上朝時都謊稱自己生病因而不能出朝,避免了與廉頗的會面。可一次偶然的相遇,藺相如一看見廉頗,就連忙叫車夫往回趕。藺相如的手下見了,說藺相見到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么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更厲害?”他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趁機來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趙國呀。”
廉頗聽說了藺相如的話后慚愧不已,于是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負荊請罪,連忙出來迎接。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藺相如這種愛國,顧全大局,有膽有識的精神,真值得讓我們欣賞。
歷史人物作文12
項羽的許多故事家喻戶曉,他是一個真真正正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而且他無愧于“西楚霸王”的美稱,霸氣十足。雖然他在四面楚歌時慘敗,但他的英雄現象卻永遠印刻在歷史的天空中。我不僅僅喜歡這一人物,而且內心對他產生崇拜之情。
我喜歡項羽具有非同凡人的遠大理想。當項羽少年的時期,他認為讀書只是記個姓名而已,劍術學得再好,也只能一個人作戰,不值得學習,要學就學帶領萬人作戰的本領。這激勵我們從小就要胸懷大志,并從小開始努力,以實現自我心中的夢想。
我喜歡項羽身上所具有的那種霸氣。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到會稽,項羽和項梁一塊出去觀看。當項羽看到威風凜凜、威儀非凡的秦始皇時,項羽指著秦始皇,對項梁說:“我們能夠代替他。”多么大的豪言壯志啊!這不是非項羽所能說出來的,而相對于劉邦而言,他的話就顯得有點小家子氣。當劉邦看到這一場面時,只是崇拜地說:“大丈夫應當如此。”
我喜歡項羽做事堅決、英勇善戰的品質。項羽是一個健壯高大、力氣過人、勇略過人的領導者。他在破釜沉舟戰役中,讓士卒們鑿沉所有的戰船、將做飯的大鍋全都砸破,向士卒們表示不打勝戰決不回來的決心。于是士卒們在戰斗中以一當十,取得勝利。破釜沉舟也就成了勇往直前、孤注一擲的代名詞。他的這些品質時常在我意志不堅定是敲響在我耳邊,使我更好前進。
項羽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我個性喜歡他。他常常在戰斗中以一敵百,所向披靡,作戰時,項羽座下的寶馬烏錐風馳電掣,來去如風,一支方天畫戟神出鬼沒,碰到的死,沾到的傷,沒有人能從他的手中逃過。他在戰場中,殺、殺、殺,殺出一條道路,多么的勇猛啊!但他在四面楚歌時,烏江自刎留給我們太多的遺憾,但留給我們更多的是無限思念之情。“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我心中的英雄――項羽,我喜歡你。
歷史人物作文13
人生有許多古人值得我們去稱贊,但我唯一稱贊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
讀完李白的詩,我不禁的為他嘆息,本有天生之才卻無耐坎坷,我也為他遺憾,為他不平我想他一定是不快樂的吧。
恍惚中,他向我走來。一路高歌,一路幕飲。這就是你,唐詩上不朽的傳奇,詩仙李白。你是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積極樂觀;不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昂揚自信。然而最后,你卻發出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感嘆;“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黯然;“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的滄桑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坎坷。
你我伴燈而坐,相對無言。你默默飲酒,我在旁靜靜思索。我敬佩你的才華,也為你最后的離開而惋惜。你是一個又浪漫主義色彩的人,卻難踏仕途,平步晴天;你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卻難如官場。最后抽身而退。你心中的苦澀想必如同那難以折斷的流水,滔滔不絕……
然而你卻笑著搖著頭,緩緩道出你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原來我一直都錯了。
你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衛士。你用筆寫自己的傷春悲秋。你用自捍衛自己的高尚尊嚴。然而在你的眼中,官位名利讓你有了最高的自我,在別然看來追名逐利一是社會大流。你卻以犧牲為代價,寧可相至于江湖,忘情于山水,也不與官僚同流合污。原以為你是無奈的,沒想到你卻是快樂的。你為遠離官場而快樂,
你為心里的那一片凈土而快樂。
我終于明白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真正內涵。在你看來,苦味和悲傷不過是高潔的副作品,堅守自我的你其實很快樂,愿你來生還是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逍遙自在的浪漫詩人。
歷史人物作文14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云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云!”
自古以來,趙云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云的生平說一下。
趙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余(約合180厘米)。在《三國演義》里面,趙云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第二天,趙云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云殺回去了。可是沒過幾天,趙云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借口回家了,然后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云已經換了兩次“老板”,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后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后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云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云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里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云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云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云也沒計較。
趙云最后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云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有一首詩是趙云一生的評價,它是這么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歷史人物作文15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這正是我所喜歡的歷史人物所寫的唯一一首五律。他也像這首詩一樣,成為一個留名青史的好官。
他就是被百姓稱為“青天”的包拯。
包拯為人剛直,既不陽奉陰違,也不趨炎附勢。在皇帝面前,他直言不諱,甚至冒死進諫,從不懼怕給自己帶來不測之禍。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卻總有一些居心叵測之人為貪圖一已私利而不惜出賣尊嚴,卑躬屈膝,阿諛奉承,令人不齒。我喜歡包拯,喜歡他的正直之氣。
包拯一生儉樸,做官以后也從不貪慕榮華寶貴,衣食住行與普通百姓無異。他在家中墻壁上寫過這樣一則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我喜歡包拯,喜歡他的清廉無私。
包拯遵守孝道,信守圣人所謂“父母在,不遠游。”的教誨。他因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與他一起到江西赴任,而放棄了官職,留在家鄉侍候父母。而再看現在的人們,又有多少因“忙碌”而疏忽了父母親?我喜歡包拯,喜歡他忠孝善良。
包拯勤奮刻苦,農閑時便寄居在一座古廟中,埋頭鉆研學習,十三歲便讀完四書五經。十年寒窗苦讀,到他二十八歲考進士時,已經是一個滿腹經綸,飽讀詩書的學者了。如今我們擁有的學習環境和條件,比起包拯,不知要好了多少倍,但仍有學生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虛度了寶貴光陰。我喜歡包拯,喜歡他的博學強識。
我喜歡讀史,因讀史使人明智;我喜歡史中的風云人物,因他們名垂青史的事跡;我喜歡包拯,因他是我做人的榜樣!